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择校择专业正文

考研学子必备考研学典 常识问题答疑解惑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3-03-15 21:14:15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学科和专业

对高等教育进行学科划分是为了明确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理顺知识层次。学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科为依据展开的,而本科阶段的教育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招生、教学和就业的。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2大门类,每一个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再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10个二级学科。哲学门类下无一级学科,直接下设8个二级学科。

具体的学科分类如下表所示:

学科门类名称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一级学科数量

1

2

5

3

4

1

12

32

8

8

8

5

二级学科数量

8

16

32

18

29

8

50

113

27

54

19

14

一般来说,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存在着相近的关系,学科知识具有很大的雷同性,而考研报考时,又是以二级学科名称填报的,因此在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间进行选择,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本科阶段的交通工程专业报考研究生时,一般情况下,在本学科名称下考取的二级学科名称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代码为082303;或者为临近学科082302即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临近学科082301即道路与铁道工程;如果跨一级学科报考,例如市政工程,即代码为081403;如果跨学科门类报考,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

不同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所学知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跨一级学科报考,一般情况下难度比较大,理工科尤其如此。现在有很多考生选择跨学科门类报考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又报考管理学下设的一些二级学科,这对很多考生而言,是需要慎之又慎的选择。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简单的靠几本专业课死记硬背就可以精通的,即便是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要认真补习整个学科的基础课程。

本科阶段的教学完全是以专业为支撑点展开的,而专业的设置是以二级学科为指导进行的,与学科相比,高校具有更多的专业设置权,高校可以自己命名专业名称,开设的课程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自主设置。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有的考生对专业理解不够准确。例如,一些普通院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从专业名称上看,培养的是运输类或者物流类人才,实际上开设的大部分课程为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与汽车相关的课程,因此,该专业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方向多为车辆工程(08020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等。也有一部分报考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名称上像是相近的研究方向,其实差别较大。

考生与考区的划分

考研的国家线划分为A、B、C三类,考生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来判定自己属于哪类考生。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在ABC三类中,A类地区的分数线最高,其次是B类地区、C类地区。这三类地区的分数线通常会相差2~10分,这在考研中是很大的差别,考生在报考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历年的国家线来认真考虑报考哪类地区的学校。

国家线与复试线

国家线是指国家对通过初试后参加复试考生的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国家线是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和原则,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和考生总体成绩确定。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对报考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以及少数民族考生采取适度照顾的政策。对矿业、地质等11个艰苦专业采取适当照顾政策。国家线对考生不但有总分的要求,而且有单科的成绩要求,以体现对考生知识结构的全面考查。

复试线是招生单位在国家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的本单位分数线,在此基础上,各招生单位将按照差额复试的要求确定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复试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考试的科目和分数线。大部分招生单位的复试线通常会高于国家线,但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中,为了较好地兼顾国家基本要求与高校个性化选拔的双重需要,提高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4所高校实行自主划定分数线,就是初试的分数线由有自主划线权的学校自己划定,学校根据报考考生的情况和计划招生的人数来确定分数线,而不用参考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自主划线的学校的分数线都会先于国家线而出,而且基本上都会高于国家线,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学校个别专业会低于国家线。

差额复试

过去,考研是实行等额复试,所有上线的考生都可以顺利进入自己报考的学校。但是随着考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对考生整体素质重视程度的提高,从2003年起,很多高校在录取研究生过程中都纷纷打破了以笔试论成败的惯例,将等额复试改为差额复试,各校将复试录取比例基本定为1∶1.2。这就意味着部分考生即便通过了初试,也面临着在复试中被刷下来的危险。这种“差额”复试突破了过去那种简单的等额面试的陈规,老师通过复试对学生的能力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考查,旨在给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可以说,差额复试给了更多的人机会,同时也让竞争变得更激烈。因此,考生要加强对复试的重视,千万不能因为初试的成绩好就忽视了复试。

调剂

初试成绩出来后,很多考生会面临调剂的问题。调剂是考研过程中重要的一关,如果调剂成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调剂不成功,可能会错失读研的机会。考试过后,无论成绩如何,建议考生要做好调剂的准备,有备无患。

初试成绩符合复试调剂基本分数要求,但在原报考单位没有复试资格的考生,可以申请调剂。调剂复试的具体要求均以初试结束后教育部发出的当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通知的规定为准。在接收调剂生的过程中,研招办主要负责接收考生的调剂申请并转到相关学院,由学院进行考核,发出复试通知,复试合格的考生再由学院报送研招办。如果考生知道学院或专业的空缺信息和联系方式,也可以直接与学院联系。接受调剂生时,各学校的具体标准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异。一般而言,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各学校的考题不同,所以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复试资格外,一般要求入学考试的统考科目中两科与所调剂专业的考试科目完全相同,或两科专业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校内调剂一般是从一个专业调到另一个专业,如果符合上述条件也可能实现,但机率不是很大。

调剂有以下渠道:

1.网上渠道。考生需要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具体程序可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相关规定。

2.电话。可以直接打电话到想调剂的学校的研招办获得最新信息,最好联系上该学院相关专业的导师,导师的肯定往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其他渠道。可求助于本学校本专业的老师,让老师为你推荐或介绍其他的学校或导师,通常他们会和外校的老师有一些联系,调剂成功的关键一环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一定要主动出击。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