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择校:金融学择校须区分学校类型

最后更新时间:2015-12-22 22:25:44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金融学专业是考研热门专业之一,择校时很多同学习惯性地参考院校排名,但是会有很大的误区,因为大多数排名会注重综合实力,这就会错过很多学校的优势专业选择,相信自己通过多渠道的选择会实现自己的最重的选择,相信自己。

一、综合大学的金融学专业

综合大学的优势就是综合的学科特点,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成为它们引领学科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看看诺贝尔经济学的获奖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但综合大学金融学的明显弱点是学习的浮夸,不注重对实际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偏重于理论和宏观,所以研究生之后若不继续都博士,常常是眼高手低。这类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中相待一批是金融学拔尖的,也非常难考。

二、工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

工科学校办经济类,办金融学专业的历史应该都是比较短的,但工科的优势是它的雄厚的数理基础,而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定量分析,这些学校在人才方面比较有优势,所以金融工程这种金融专业的优势就变得比较明显,加 上工科学校特有的名气,所以专业上升的速度很快,特色明显,成为今后金融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潜力股。这类学校主要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三、文科综合大学金融学专业

文科综合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学科之间的交流更具有天然的可能性,使得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经过文科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交流,学科发展可能会更快。这类学校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

四、原财政部所属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

按照原来的分工,财政部的学校主要是培养财政管理干 部的,所以这些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原来并不强项,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融合成为必然,所以这些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发展也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些学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应该还是财政、会计等其他专业比较强,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的金融学研究生好考,事实上由于近年来金融的热门,所有这些学校的金融 也是非常非常难考的,有点人满为患的感觉。这类学校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而成)、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五、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

原中国的金融业基本上可以由银行业所替代,所以原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学校自然拥有了先天的优势,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学生的就业还是金融学科的交流都与银行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联系,据说现在各银行的主要负责人大多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在中国这种重人际关系的地方,作为其中一个学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学校一个共同的弱点恰恰是它们原来归属中国人民银行领导,教学的组织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围绕银行展开限制了其与现代金融的接轨,现代金融是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金融,金融机构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主体而已,尽管很多学校做了转型,但原来的惯性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类学校是:西南财经大学、外经济贸易大学(指并入的中国金融学院)、湖南大学(指并入的湖南财经学院)、西安交大(指并入的陕西财经学院),还有一大批原来的金融专科学校,相当一部分已经并入其他学校。

这就是有关几所学校的专业情况,相信你会得到很多的知识和了解,相信你会实现你的成功,相信自己吧,这就是你的能力和追求,选择好学校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