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公共课政治马原正文

考研政治考点解析之运动观

最后更新时间:2015-05-06 14:09:5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马哲中的运动观是一个重要内容,是考研政治中选择题一个重点考查知识点。在历年的真题中,2006年第1题、2007年第1题、2013年第1题分别都考查过运动观。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吴迪老师为大家梳理一下运动观的原理内容。

考研政治考点解析之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马哲中的“运动”呢?我们可以根据恩格斯这句话来帮助我们理解:“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既然是物质是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那也就意味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即有物质必然有运动,有运动必然有物质。首先,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其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将其割裂开来,会导致两种错误:一方面,如果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运动存不存在一种特殊状态呢?回答是肯定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一种暂时的、特殊的、稳定的状态,称之为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记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在此,我们需要强调一下,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以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的第1题为例,进一步理解一下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

手机跨考网

  关注手机跨考网,最新考研资讯尽在掌握!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