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预测之分配制度

最后更新时间:2014-12-02 11:28:3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

  B.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C.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D.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②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③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B.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C.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a.从5 个统筹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公平和效率

  政府作用和市场调节

  b。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保一低):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具体措施:

  体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d。社会保障的功能:调节收入差距

  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