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考研辅导】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分析题考前必背

最后更新时间:2018-12-19 10:39:28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距离2019考研初试仅剩3天的时间了,同学们考研政治准备的怎么样了?政治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形势政策和世经五大学科,今天呢,跨考考研教研室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这五大学科分析题考前必备的知识点,还在等什么呢?和小编一起背起来吧!

  一、“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纲领:

  (1)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2)关系:“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3)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4)坚持四个全面的必要性: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事业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三、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发展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2)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第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第四,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第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四、依法治国

  (1)内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重要性: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做到: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举措:

  (1)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4)要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六、从严治党

  (1)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

  (2)从严治党举措:

  第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第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第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必要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4)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6)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该道路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2)坚持该道路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十、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持持续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必须团结奋进,实现这个梦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价值的支撑。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

  (2)文化强国的举措

  第一,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要看到我国文化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更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第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举措: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提高文化开发水平。

  十二、如何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必要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如何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自觉行动。

  第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第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第三,弘扬和培育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第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五,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十五、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对造成生态环境所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责任。

  十六、党的领导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因为: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本文为跨考教育教研室徐涛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