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心理学真题答案解析:综合题(网络版)

最后更新时间:2014-12-28 14:15:38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1.五因素模型是哪种人格理论。

  【解析】:

  五因素模型是指大五人格理论。即塔佩斯等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五个因素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就是Ocean一词,因此也被称为“人格海洋”这五个因素代表着最大程度的抽象,据此编制的“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在人格评价中应用广泛。

  2.五因素模型的形成过程。

  【解析】

  “大五”模型从首次出现到正式确定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1949年,Fiske通过对卡特尔的22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偶然发现5个因子,这被认为是当今大五模型的第一个版本,这五个因子在自评、观察评定和同伴评定数据中均稳定出现。Fiske将这五个因子命名为:自信的自我表达,社会适应性,一致性,情绪控制和好奇智力。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也验证了五个因子的存在。

  1990年,Digman和Goldberg分别在《心理学年鉴》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独立的文章标志着人格特质大五模型分类系统正式被提出。

  3.五因素模型的具体内容。

  【解析】

  开放性: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4.根据……说明人格稳定性和可变性。

  【解析】

  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过面,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人格发展包括稳定和变化两个方面,而人格稳定和变化都有很多形式。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