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设置与培养模式探微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10 02:52:30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满足传媒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充电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

  学位设置的合法性

  1.行业发展与时代诉求

  现代传媒业面对的是全新的传播生态,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诉求。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参与市场竞争是传媒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这决定传媒业对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的特殊要求。其次,技术变革的海浪也冲刷到传媒领域——原有的传媒理念、生产形式、传播流程、传播渠道、经营管理模式都在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解构和重构。这决定传媒业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再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语境,现代传媒业需要冲破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向着国际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决定传媒业对文化视野开阔、谙熟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的强烈需求。

  2.“强实践性”学科特点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其应用性特征突出。它的“强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学科知识的维度。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实践性知识,比如新闻采写、广电编导、广告策划、资本运营等,这些知识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抑或其它,而是形而下的操作和实践。

  二是能力结构的维度。新闻传播学要求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比如将文化理论、市场经济的知识应用到广告的创意与策划中,将语言文学知识应用到新闻的编辑、校稿中,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应用到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将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到营销与管理中。

  三是工作经验的维度。新闻传播学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其工作技巧与能力需要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培养、积累和丰富。

  专业硕士学位将更加适应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为传媒行业培养真正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

  3.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

  现代传媒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本科层次的人才在知识积淀、实践经验方面有所局限,而博士层次的人才偏重理论研究,于是硕士层次的人才缺口巨大,而现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扩大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规模成为必然。

  培养模式初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金融、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列入2007年的启动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范式,其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

  1. “大传播”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硕士培养的人才理念应该以开放、兼容的“大传播”为理念。它的内涵有三层:

  首先,新闻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现代传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其它相关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等等,不仅传播内容可能涉及到,其生产、运作流程也无法或缺。所以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在文化、艺术、技术融会贯通的“大传播”理念之上。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