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育学考研复习要点:教育研究方法之教育研究概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1-06-09 11:11:46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2022考研的考生已经进入备战状态,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教育学考研难度也逐渐加大。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2022考研事宜,今天小编整理了2022教育学考研复习要点:教育研究方法之教育研究概述,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注:本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