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者争相报考MBA的三大原因

最后更新时间:2021-02-01 11:53:47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在报考MBA的考生中,有很多金融行业的人员,这其中一大部分都来自银行业。根据汇总各院校的报考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银行业报考MBA的考生人数已经占据很大一部分了。比如北京大学光华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商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等知名院校。

  北京大学光华商学院金融行业占比50.0%

  

图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商学院金融行业占比29.88%

  

图片

  中欧国际商学院金融行业占比15.7%

  

图片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会按大潮流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学历因素

  从以前的专科到后来的本科,到现在985、211、海归名校硕士,银行的招聘标准一涨再涨,甚至一些大行前台都是硕士文凭或者金融专业毕业了。

  

图片

  虽然行业人员是通过考取CFA,证券从业,银行从业,FRM,CPA等资格证书来定级,但学历依然制约很多人的岗位晋升。特别是一些逐渐摆脱通过熬岁数来升职的传统国企了,这也是很多银行业人员报考MBA的原因。

  第二、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疫情加速了中国银行业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特别是零售线上化的趋势明显,银行业通过科技赋能,为小微企业客户精准画像,小额和小企业线上化产品深受欢迎,客户最快几分钟内就可以确认授信额度。银行依托全流程数字化、业务网点转型和移动终端为客户推广便利信贷服务。

  疫情带来的银行业非接触展业方式,在部分领先省份取得显著而可持续的效果,银行业手机银行、网银、网联支付三类线上渠道的交易量,与柜面渠道交易量之比为疫情前的1.5倍,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继续上升,这充分说明疫情对金融业技术赋能和营销转型的长远影响,而且在持续的加速线上化的进程,有可能会深度改变我们金融业态,这正是我们期待的。

  疫情不仅加速了数字化的应用,而且还是银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试金石。对技术进行战略投资的机构实力将更强,但落后的机构如果迅速采取行动加快技术现代化,或许仍有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来看,数字惯性已经消退,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追求技术驱动的转型,尤其是核心系统的转型。

  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银行业务必将发生本质的改变,从业人员如果知识和能力跟不上,必然会面临淘汰,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银行人报考MBA,希望借助MBA学习最新的金融知识体系。比如清华五道口金融MBA,中财MBA,上海财经MBA,东北财经MBA等一些金融类高校MBA是争抢的对象。

  第三、人脉因素

  对于银行业从业人员来说,人脉资源很重要。迫于当下的经济形势,很多银行都要求员工有业绩任务,不管是存款、理财,还是贷款。

  很多从业人员开始走出银行,走到亲朋好友等熟人圈中,拉客户购买银行产品。

  MBA是一个经过筛选的高质量圈层,无疑一个是绝好的客户群体。长期呆在一个行业,思维固化在所难免,攻读MBA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多元。

  当然,也有很多人的忧虑来自身边压力,比如高学历、有海外项目经验的同事,这里也提醒所有报考2022年MBA的银行从业人员,选择了就读MBA,就要早点开始复习。争取一次考上为自己的职场助力。

  (注: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