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真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时间:2021-03-02 16:55:15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考研真题试卷一直以来都是考研复习的重要资料,为了便于各位22考生备考,小编将会为大家不断带来各科考研真题,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真题及答案,有需要的同学赶紧来看一下吧。

  中国人民大学

  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真题

  名词解释题

  1.印报托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3.媒介审判 4.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5.微内容

  简答题

  1.简述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历程

  2.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新闻操作过程中的要求

  3.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

  4.简述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论述题

  1. 结合材料“论按照合法方式和途径收集新闻素材”。

  材料一是《新闻道德规范》中的规定,二是记者暗访,参加替考,然后揪出来黑幕,进行报道。

  2. 结合材料论述网络中言论的形成和扩散 材料是肖的“议程融合”。

  3 论述新闻植入式营销

  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题

  1.印报托:印度报业托拉斯,英文名Press Trust Of India (缩写:PTI) ,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其前身是1910年建立的印度联合新闻社。1919年成为路透社的附属机构。1947年印度独立后筹建,1948年正式成立。1976年与其他3家通讯社合并为萨尔查尔通讯社。1977年11月,萨马查尔通讯社解散后印度报业托拉斯又恢复工作。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党报之一,日均发行量达到185万份,在珠三角有着广泛的影响。 1996 年1月15日,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组建成立。

  3.媒介审判:“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4.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里,指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为“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他们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5.微内容: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惟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etadata)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Web2.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

  简答题

  1.【答案】: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 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 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 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 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 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 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

  2.【答案】:核心:事实与意见分开 :

  1、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

  2、以五个W报道。

  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4、引述当事人的话。

  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6、不采取立场。

  7、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3.【答案】: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说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二与效果有关,正因由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以此来解释媒介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则在效果研究上颇有新意。其提示的是一种间接地强大媒介效果。

  4.【答案】: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

  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受众差异性;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衡量。这种衡量虽有些粗疏,但易于操作。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交通规则维持着交通的有序运行,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在信息渠道上传布亦离不开政策许可的规制。这里所言的规制既包括对内容的规制,又包括对渠道的规制。

  论述题

  1. 【答案】:这道题,材料一是理论性材料,材料二是类似个案情况。作答时要将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结构可参考如下:

  1、 从《新闻道德规范》中解读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是合法的收集新闻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2、 用材料一的理论素材去对照材料二的个案,指出其合法与否

  3、 结合自己的积累,谈一谈为什么要以合法方式和途径收集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杜绝不合法行为的存在与蔓延

  2.【答案】:解答这种材料和理论相结合的题,要注意两个层面的表达,首先是理论要清晰明了的写出来,其次一定要将理论和材料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说,材料中那些部分符合理论中的假设,哪些不是,都要逐一点明。最后,要有总结性的表达,或者指出现实情况对理论的新发展要求,或是指出理论对于我们实际的现状有何指导意义。

  麦库姆斯和肖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议程融合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社会群体来降低认知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决定群体归属;2、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3、定向需求;4、媒体接触;5、议程设置的第一层;6、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3、【答案】:基本观点:新闻要坚持其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客观等。新闻植入式营销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一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论述题如果是让你论述一个问题或者现象,基本上可以按以下的思路去答题与思考:

  1、是什么?比如这道题你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和在媒体上看到的现象,简单先说一下什么事新闻植入式营销,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或者是怎么样?这一部分,你可以分析这个问题或者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个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3、怎么办?这一般是针对负面现象或者已有问题,提出你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可以问题解决方案,也可以是对策战略等。

  (注: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