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大三考研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外校推免研究生接收办法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2 19:34:4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为做好2007年我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接收工作,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一、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有理想,有抱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有创新意识,有科研潜力。在校期间没有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具有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各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3.英语已通过国家六级水平考试。

  4.有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或科研成果,且达到较高水平的,则可放宽对英语成绩的要求。

  5.申请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只限于申请人本科所学专业,不得跨专业。

  二、推荐免试研究生具体申请办法

  1.外校申请免试攻读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在网上报名,申请人须于9月11日-9月18日登录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主页(yz.cuc.edu.cn ),提交个人申请信息后,下载打印《申请免试攻读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我校研招办对申请人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一般为申请人在网上提交信息后三个工作日内),申请人登录我校网站查询本人的初审结果,并于9月19日登录申请人本人的信息页面确认能否按时到我校参加复试。未确认的一律按放弃申请处理。

  3.初审合格的考生于9月26日到我校报到复试。推荐免试复试分三项内容。一是专业面试,考试形式为面试和笔试结合,一般情况下为面试;二是外语口试。专业面试为90分,外语口试为10分。复试成绩按以下公式计算:复试成绩=专业面试+ 外语口试,复试成绩高低决定考生的录取顺序;三是笔试,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专业综合,笔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是测定考生公自费的依据,各专业根据考试总成绩(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复试成绩)的高低及公自费名额确定相应的录取类别。

  4.申请人复试时须提交:

  ①学生证、身份证

  ②《申请免试攻读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加盖教务处公章);

  ③本科三学年成绩单(加盖教务处公章);

  ④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证明;

  ⑤发表的论文复印件或科研成果证明;

  ⑥入学后科研设想。

  5.我校对通过复试并同意接收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外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发给接收函。取得我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申请人须到原所在院校领取省(市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加盖公章签发的推荐免试硕士生报名表,于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在当地办理正式报名手续,未办理正式报名手续者不能被录取。

  6. 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请务必仔细阅读各省(市)级高招办网报公告的规定选择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数据确认、照相。

  7.如发现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一经发现即取消申请人录取资格。

  三、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①通讯地址:100024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收

  ②联系电话:010―65779227、65779702

  ③电子信箱:yzhb@cuc.edu.cn

  ④研究生招生主页:yz.cuc.edu.cn;

  ⑤报名网址:yjsc.cuc.edu.cn/tuimian.htm

?中国传媒大学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