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大三考研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社会工作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5-07-28 19:07:1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一所国家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社会工作。

  1.专业概况(硕士):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为本的专业,是应用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迄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期恢复建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该专业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是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首批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四所著名高校之一,是在国内首所设立社会工作研究生专业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于2004年正式招收硕士生,迄今已毕业三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于“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郑重发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号召,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春天的到来。

  2.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规划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通晓社会工作的原理与实务,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国内外社会工作研究的最新进展,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和发现新知识,胜任相关行政管理.服务规划教学和科研岗位的工作。

  3.社会工作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政策.社会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非营利组织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等。

  5.师资力量.主要导师简况: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均有出国留学和合作研究经历。

  6.对外学术交流:

  社会工作专业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同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联系,学术交流频繁。近年每年都派出专业教师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著名高校进修访问或从事合作研究。

  7.课程设置:

  基础课:社会工作理论前沿.管理学前沿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政策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前沿.社会研究方法等。

  专业课:社会福利行政.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社会运动与社会政策.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名著选读.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社区研究.老年人社会工作.劳工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矫正.涉性社会工作等。

  8.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2006.2007.2008)。毕业生分别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NGO等部门任职,部分毕业生到国外.香港著名高校继续深造。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想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生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这样才能有把握考得好成绩。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