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简介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17 23:30:5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 高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8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37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5600人,其中本科生约195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约15800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800多人,各类留学生3600多人。校园占地面积3850余亩,分布于四个校区。

  历史沿革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时任校长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努力,同济大学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2002年6月,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重点共建同济大学。期间,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7年5月,同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学校在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凝练精神积淀基础上,提出了“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的校庆主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100多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超过100人,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科设置

  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艺术、教育学等10大门类。

  学校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口腔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外国语、人文、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国际关系、传播与艺术、设计创意、软件、电影、中德、中德工程、中法工程和管理、中意、职教等29个学院。建有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女子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等办学机构。有6家附属医院和3所附属中学。

  同济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2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4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6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其中14个涵盖在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3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

  秉持“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办学方针,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孕育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努力使每一位进到同济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综合特质。

  学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与踏实勤奋作风的培育,毕业生历来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长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2010年,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同济大学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书处,并作为主要单位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