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二战考研正文

面对二战考研,你是否选对了未来的路

最后更新时间:2016-01-28 20:19:15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虽然是二战,但是很多小事跨考教育还是忍不住想要提醒同学们的,在二战之前有很多东西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呢?想必在你第一次考研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是经过一次的失败,你的目标和理想或许可以有一些改进,或者是比以前要更加清晰一些,为了让自己的二战努力可以没有白费,就要好好的努力。

▶考研=必要吗?

前途是未知的,充满了诱惑。每个人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就是对的。所以我们总在做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心存怀疑,又在这种困惑中举棋不定。考研是否必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首先,考研不仅是考知识,更重要是考心态、考毅力。心态平和、专注、意志力强、甘于孤寂、有自信、定力强的人,相对于那些浮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挫败感强、耐不住寂寞的人更易取得成功。所以在决定是否考研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素质。

我认为:学习能力强、学术兴趣浓厚、社会实践相对不足的人,可以考虑向学者、研究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希望尽早投入社会实践的人,可以考虑先找工作;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强的人,选择哪种都无所谓:若想继续深造,提升专业水平,可以考虑考研;若认为所学知识够用,则可以直接找工作。实际上成功者往往出身都是平凡的,只有当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时候,才可以取得成功。

出谋划策:

旁人的意见只是参考,你所做的一切决定都应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得越多越深,对自己的把握和定位也就越准确。建议诸位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好好反省思索,可以征询老师、家人、同学、朋友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多与他们聊天沟通,了解别人眼中的你。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心理小测试,更准确地了解自己,以便作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考研为了谁?

现在似乎流行一股“考研热”——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考研,也不知道考上研后的情况如何,但也随大流地加入了“考研大军”。这或许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或许是迫于感情的压力,或许是就业的压力,抑或兼而有之。

1、为他人

时下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历上追求“高人一筹”,以此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与此同时,考研整个环节日益透明公开,扩招政策开始推出,学生在考研面前越来越平等了。追求理想、进行深造也好,摆脱旧学、重新开始也罢,考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鼓励、家长支持,投入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是为了家长考研的。有些家长并不知道考研的确切情况,但看到邻里或朋友的孩子考上研,发展很好,产生攀比心理,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考研,追求高学历。学生尽管心里并不情愿,但还是顺从了家长的意见,这在男生家庭尤其普遍。

不少学生是为了自己的男(女)朋友考研的。为了感情的稳定,为了减小双方在诸如学历、薪资、身份上的悬殊,以及缩短空间上的距离等等,一些情侣选择考研。

不少学校对考研的学生大力支持,开设专门的考研教室,在学校请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并且为考上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有了这种种便利和奖励的政策,不少学生也愿意考研了。

2、为自己

顾名思义,为自己,就是为自己将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个“称心如意”在每个人眼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就业平台,有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素质、提高水平,有些是为了实现理想,还有些是为了体验一种感觉、一种经历,也有纯粹随大流而动,没有自己想法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这种为自己考研的人分三类,功利考研型、非功利考研型和盲目考研型。

功利考研型:考研目的明确——为了找一条更好的路。典型的回答是:“就业难”、“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非功利考研型:考研由兴趣主导,态度比较轻松。典型的回答是:“想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实现当初的梦想”、“权当大学的一种经历吧,考着试试”;

盲目考研型:职业目标不够清晰,人云亦云。典型的回答:“还不知道以后做什么,看到很多同学在考,我也就先考吧”。

出谋划策:

Everything is up to you(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你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如若考研是为他人,建议大胆地表达你的想法,也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彼此沟通,确定自己为什么考研,是否应该考研。若是为自己考研,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通过考研得到什么,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工作?或者只是一种盲目的选择?

▶专业选择——留守,还是跨考?

做出前面两个选择之后,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是:继续留守本专业,还是跨考新专业?无疑,考研选择本专业的把握性要大得多,也容易得多,因此,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客观上讲,跨专业考研的成功的比例相对是较小一些的。一般而言,除非是特别想换专业,并且对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功底,放弃本专业选择跨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放弃,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新的学科知识、新的学习方法,不是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能掌握并运用自如的。因为面临种种这样的情况,跨专业考生会处于劣势。因此,你所选择的新专业最好是曾经修过的第二学位。总的说来,平时关注较多,或者与本专业关联性很大的专业,复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跨考的难度也不会很大。

文科与理工医科的互转 危险指数:★★★★★

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医科属于自然科学,两者的学习和研究虽也有某些共同点,但总体来看是迥异的:首先,文科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灵活自由,感性,而理工医科的思维方式规范、理性。因此文科生选择理、工、医科很不占优势。其次,文科专业靠长时间的积累,理工医科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内在的理论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种悟性。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理工科与医科的互转 危险指数:★★★★

理工科和医科专业虽然都属于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严密的科学规范,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还是继续攻读本专业,如果换一个领域,精力会不易集中。

文科专业之间的互换,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互换 危险指数:★★

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互换,是专业重新选择里难度系数最小的。大的学科门类一致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学习方法模式比较相似,因而挑战系数相对较小。

出谋划策:

总体而言,跨专业选择的风险度较高,保守起见,考研选择本专业为宜。当然,勇敢的自我挑战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尝试跨专业的成功。

▶学校的选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部分的考研者都希望所报学校是好学校、名学校,至少也要比自己的学校所处地位高。

与跨专业类似,跨校考研难度普遍高于本校考研难度,名校考研难度高于非名校考研难度,报考外省的难度高于报考本省的难度。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得与学校学科建设情况结合起来看。

在学校的择取上,若纯粹为学历而考研,可以跨校,选择名牌,但牺牲的可能也大,要面临很高的风险;若纯粹为专业深造而考研,可以不必过多考虑学校是否为名牌,只需考虑要考的专业在国内的排名情况。名校学生在考研学校的选择上会占有更大优势,而非名校学生,或者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则可能不那么顺利,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另外,理工科院校对文科院校学生的择取存在一定限制,文科院校也对理科院校学生的择取存在一定限制。

出谋划策:

下定考研的决心后,首先选择专业,再根据专业有目的地选择学校。热门、重点专业、名牌学校的竞争力最强,尤其是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建议诸位考研者切合自身条件慎重选择专业和学校。考研不是纯粹为了获得一个高学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精深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获得真知,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培育自己的专业技能,才有可能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种选择的开始意味着另一种过程的结束,永远不要抱怨和后悔当初你作出的选择,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吧!考研与其说是一种煎熬和痛苦,毋宁说是一种修炼。也许最终你没能成佛,但你已有佛性和佛缘,也许下次的修炼,事半功倍。考研仿佛一道通往美景的路障,越过它,你便寻觅到了真正的美景。一旦征程开始,请记住坚持到底!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二战之前你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为了让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可以更加符合实际,让自己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你一定要给自己时间好好思考,不要没有目标去二战,那样你会缺少你该有的动力。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