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17 00:03:01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南京大学新闻专修科,后因遇国家暂时困难而停办。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南京大学新闻专业。1992年10月正式建系,2003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为方延明教授,著名新闻教育家方汉奇教授应聘出任名誉院长。
我现建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广告与传播学系三个系;拥有一个中心(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四个研究所(国际传媒研究所、大众传播研究所、新闻研究所和政府新闻研究所)。教授9人,副教授17人。
新闻学系 1994年以来,先后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和本省的新华报业集团、南京报业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建成了10多个实习基地。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保持着良好的就业率,许多毕业生就职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民文汇报业集团、江苏广电集团、新华报业集团等全国性重要媒体,并且业绩斐然。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于2003年第一次招生,该专业还设有传播学硕士点,培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高级研究人才。本系拥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150M2电视演播厅1个,广播电视实验室1个,记录片工作室1个,网络传播研究中心1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为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传播学系还聘请中国各大媒体的多位资深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办"传播学学术沙龙"和"网络传播学系列讲座",经常开设各种类型的辅导课程和讲座课程。
广告与传播学系 已经拥有一支自己的年轻但较为成熟的师资队伍。2001年起,广告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学生150名。经过多年探索,本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广告人才培养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致力于培养广告业专业创意、企划类复合人才、广告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以及媒介广告部门的创作及业务类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出的广告专科生已经有多名同学在国际、国内广告大赛中获得大奖。
近5年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学基本理论、新闻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在网络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特色。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近40部,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课题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2项)。
 
 
师资力量
教授
 
 
丁和根 丁柏铨 方延明 王 雄
邓利平 叶皓(兼) 杜骏飞 陈玉申
陈堂发 段京肃 韩丛耀 潘知常
郑 欣 郑丽勇    
 
 
丁和根:
1964年9月出生,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本校新闻传播学系任教。2000年7~8月,在北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师从张国良教授学习传播学。2002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师从李良荣教授、童兵教授等学习和研究媒介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2005年4月,受邀赴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学系做访问学者。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界》、《南京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3部。2001年到2004年,还对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过多次实地调查,发表过多篇媒体负责人访谈。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副所长,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当代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传播符号学。
开设课程
新闻学概论、媒介经营管理、传播符号学、中国古代文选等。
科研成果
1.学术著作
《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专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版。
《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合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合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学术文章(2000年以后)
《走向科学的中国当代舆论学》,载《书与人》2000年第4期。
戏剧艺术符号结构系统分析》,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走向边缘的精神之旅——论李伯元的游戏心态》,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党报舆论引导中目的与手段的对立统一》,载《采编生活》2001年4期。
《论新闻舆论引导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载《新闻传播论坛》第6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增强忧患意识  积极寻求对策》(访谈录),载《新闻通讯》2002年2期。
《网络传播:应对入世路迢迢》(访谈录),载《新闻通讯》2002年3期。
《论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载《新闻知识》2002年第3期。
《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入世后中国电视业的定数与变数》(访谈录),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4期。
《党报竞争力的多元审视》,载《新闻界》2002年第6期。
《辩证看待舆论引导中的目的与手段》,载《新闻知识》2002年第11期。
 
 
杜骏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CMCRC)主任、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2006-2010年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品课程”《网络传播》主持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IAS)、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创始人,《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中国网情研究》(学术通讯)主编, 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编委,《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顾问,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多家传媒机构、民意调查机构传播、管理顾问。中国传播学会(CAC)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
1.传播与社会;
2.新媒体;
3.广告学;
4.新闻理论;
5.传播研究方法。
重要在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
当前承担课程:
1.网络传播(本科专业基础课)
2.深度报道原理(本科专业基础课)
3.新闻采访专题(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4.传播研究方法(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5.媒介案例研究(新生研讨课)
专著及编著:
1.杜骏飞著:《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杜骏飞著:《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1。
3.杜骏飞、胡翼青著:《深度报道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杜骏飞著:《弥漫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巢乃鹏、杜骏飞主编:《网络广告:理论与实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蒋旭峰、杜骏飞主编:《广告策划与创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杜骏飞、万新华著:《艺术中的传播》,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10.陈友华、杜骏飞等著:《中国名村调查报告》,上艺出版社,2006。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