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11 20:31:49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其前身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始建于1964年。2001年底,新闻学学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新闻学重点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江苏省唯一具有新闻学重点学科的院系。
    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新闻摄影系和新闻研究所、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也挂靠在本院。学院下设4 个本科专业7个专业方向,即新闻学专业(包括新闻学、网络新闻、体育新闻、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学院已逐渐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学科人才齐全的教师队伍。
    自建院以来,学院秉承“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的建设思路,合理配置并优化重组各种教研资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发展。目前,学院已设立了新闻学、传播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这3个硕士点,2005年,获准设立了江苏地区首个新闻学博士点。
学科建设
    1996年开始,学院分别设立了新闻学(1996年批准,1997年招生)、传播学(2000年)、广播电视艺术学(2003年)3个硕士点。2005年,学院申报了新闻学博士点,并在专家评议组中获得通过。
    2002年,学院新闻学专业申报省重点学科获得成功,成为江苏省数10家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中唯一拥有新闻学重点学科的学院,到目前为止,仅新闻学重点学科一项,获得了近100万元的资助,同时在本校以211工程项目的形式,获得了1:1的配套资助。
    科研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1995年建院以来,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项目。
    在科研建设过程中,学院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希望在新闻研究领域中能独具色彩,学院以这种精神寻找学术研究的领地。
    学院开垦出新闻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领域,开拓了“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空间,出版了全国最早的新闻法学专著与媒介与农村研究专著,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并在新闻法学和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这两个领域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人才培养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的建设思路,新闻与传播学院形成了开放式、立体化的本科教育特色和兼顾理论素养与业务素质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新闻学博士授权资格也已通过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的评审。另有5个功能各异、设施优良的实验室。从总体上看,已形成了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丰富、教师梯队合理、硬件设施优良的办学特色。  
对外交流
    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分重视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学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全院师生与业界、学界的联系,并与国内外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我们不断追踪新闻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新形势下新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还不断从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发现业界的新做法和新视野,从而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上级领导和媒体的支持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部、委、报(台)、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可参考学术的: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中国新闻史》,方晓红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版),赵玉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