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大三考研正文

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中国教育史部分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0-07-19 11:21:08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人学质量。

 Ⅰ.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       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       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二、三章”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三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第一、二、三、五、六节”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五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五章第一、二、三、五节;第六章第一至五节”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六、七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七章第一至六节;第八章第一至四节”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八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九章”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3.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九章、第十章第一、二节”;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十一章”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2.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十章第三、四节”;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二章”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十一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三章”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4.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5.1922年“新学制”
 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

 三、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十一、十二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四章”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十三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六章”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
 3.群众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十四章第五、六节”;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十五章第六至十一节”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