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研前三天模拟试题(一)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3 00:09:51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第1题: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认为:建设马列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结合“伟大工程”和“新的伟大工程”的建党思想,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分析题重要)

  相关材料1: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里诞生和进行革命的,是在长期武装斗争和游击战争环境建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复杂关系中建党,如何建设一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便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2.革命战争年代的党建思想和主要经验(1)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确定的总目标总任务,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条政治路线来进行,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一论断,在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第一次科学阐明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3)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毛泽东认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不断克服党内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使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逐步趋于完善。(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也是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5)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实现思想上建党的好方法和好形式。从1942年春到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它用大规模整风运动的形式解决党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把思想教育同总结历史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相关材料2: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选择)

  1.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1)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使党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为全中国人民服务,但党的执政地位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使党面临严峻的考验。(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3)我们党还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

  2.“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容(1)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解决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2)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即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党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3)要发挥三大优势: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相关材料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党执政55年的成功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选择):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任务:(选择)(1)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2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一般)

  相关材料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实质及其启示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启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的阶级利益关系,单纯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职能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控。

  相关材料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1.实施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看看)

  (1)理论依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现实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自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因此,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包括: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3.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1)宏观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手段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宏观调控体系以经济手段为主,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健全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为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三是,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尤其是要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相关材料3:宏观调控实践:从“双积极”到“双稳健”的转变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高潮,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能源消耗现象并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过热”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控,1996年中国经济摆脱了持续数年的经济过热,实现了“软着陆”。但此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为此,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连年增发国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货币政策(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双积极”)。

  2.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主要表现包括:一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如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二是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三是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电能供应紧张。今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务院于2004年4月发出通知,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8日起提高人民币基准利率;四是年末财政部宣布将调整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控制国债规模),至此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了“双稳健”。

  3.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启示:一是必须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双积极”向“双稳健”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如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尤其要强调的是,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调控手段必须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固然应当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但不能据此排斥行政手段在必要时发挥作用,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行政手段有时会更为直接有效(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

  第3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小题为主,准备大题)

  相关材料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1.人的发展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把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都包含在其中的。

  2.人的发展不是脱离社会的发展:首先,它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

  3.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第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相关材料2:科学发展观及其依据

  1.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具体内涵(不定选)包括: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不仅仅是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而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包括: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二是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变动深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关材料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4)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材料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2.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附发展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第4题:分析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并说明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次重)

  相关材料1:近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以及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从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各个方面控制着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激化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为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准备了主观条件。

  相关材料2: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性质看看

  1.中国革命的对象。(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支柱和基础,是近代中国民主的主要障碍。(2)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由于官僚资本是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是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并构成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1)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而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民族独立(反帝)和人民解放(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因而它首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又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它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它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相关材料3:中国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问题。

  1.“两步走”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这种观点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保证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3.“毕其功于一役”。这一观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相关材料4: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于产阶级领导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1)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旧民主义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不能担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领导任务。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足以说明这一点。

  (2)这是由于产阶级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决定的。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富于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是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由于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其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易于结成工农联盟;他们人数虽不多,分布却相当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3)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进行领导。中国共产党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之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4)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取代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2.无产阶级如何才能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第一,必须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第二,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的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领导权,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实行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第三,掌握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第四,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1] [2] [3] [4] [5]

?网友供稿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