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2 23:46:41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每一小题1分,共16分)

  1.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望厦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近代中美关系中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有关社会历史现象。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与自己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加强对中国的侵赂和掠夺。美国和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4年7月的《望厦条约》。《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所谓“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则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的产物。由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其他三项均是错误的。

  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与腐败的清王朝和后来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正是这些条约从一个侧面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而它们是中国革命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一些重要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和国别等,考生应有准确的把握。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革命宗旨是:

  A.反对君主立宪派

  B.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答案: D解折: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的革命宗旨。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其成立之始便接受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这在教材中有十分明确表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备选项D. A项“反对君主立宪派”是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B项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才确立的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概括提出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则是1894年孙中山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时提出的革命口号。此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是: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香港海员罢工     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答案: C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领导和发动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的标志性罢工事件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本题考查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掀起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时间上看,1922年1月发生的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积极第一次直接向帝国主义级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罢工事件,是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9月,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10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则是1923年2月发生的。它门都比香港海员罢工要晚,不符合题目中要求的“起点的标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其实,考生只要基础扎实,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回答本届是很容易的。有的考生可能会误选B项。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这与题目中所要求回答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4.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聘请的苏联政治顾问是:

  A.加伦   B.马林   C.罗易   D.鲍罗廷

  答案: D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是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从苏联聘请的政治顾问是谁。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与特定历史现象的关联性。

  本题备选项中提到的4个人物,都是来华援助中国革命事业的苏联人,但其来华的时间又各自所担负的职责与任务有所不同,在华期间的活动也不一样。 A项“加伦”是国民革命时期担任北伐军军事顾问的苏联将军; B项“马林”是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促成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的共产主义运动专家,又是提出和实施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共产国际代表,他来华时间最早,但却没有担任国民政府的政治顾问;C项“罗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中共五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只有D项“鲍罗廷”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时聘请的高级政治顾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在国民革命期间,包括国民革命前几年,苏联党和政府及共产国际先后派出大量人员来华援助中国革命,对于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考生应该了解。类似本题的题目,都属于常识类试题,只要在复习时稍加注意,是不难正确作答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

  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党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针对富农所采取的政策的内容。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持定历史任务时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是什么。

  本题也是一道常识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曾经制定和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针对富农这一特殊群体、又规定了相应的政策。

  A项“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是1929年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对待富农的政策; B项“消灭富农”是犯有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人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提出的口号; D项“限制富农”是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中规定的。

  唯有C项“保存富农经济”,是建国后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1950年,党制定了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规定“中立富农”,也就是在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这样做,符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利于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由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6.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现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答案: C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A、B、D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具有干扰性。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沦发现。考生必须好好审题,认真思考,才能选出 C项这唯一正确的答案。该题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常识题,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它的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又是终结。由于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A、B、D三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 C项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该题是要求理论深度和逻辑功底的试题。

  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答案: B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该题从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的普遍事实出发提出四个选项,只要不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 A、 C两项干扰性不大,易于排除、 B、 D易于模糊,不好区别。只有认真思考,好好审题,就会发现D项也是错误的。 A、 C、 D三项都违背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只有C项才是正确的答案。工程设计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施工实践把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转化为现实。转化的关键是实践环节。重要的是把握转化不同于产生、决定、创造。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服从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答案: D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即认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本题所列四个选项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A项是两种宇宙观和发展观的对立; B项是认识论中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怀疑甚至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不可知论者。 C项是割裂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所导致的片面性错误,哲学史上经验和唯理论就是这种片面性的两种典型表现。 D项是认识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必然得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所以,只有D项是正确的。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 C解析:这道试题届于唯物的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的表述,当然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反对辩证法观点的诡辩论观点。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 A、 B、 D三项都是错误的。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答案: C解析:这道试题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特殊性问题。 A项和D项都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整体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能取决于它的部分,A项和D项就比较易于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不同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能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 B项也要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

  11.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A.阶级关系   B.商品交换关系

  C.金钱关系   D.竞争关系

  答案: B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1年考的是“旧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下面有关商品的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员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关系的认知。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从商品开始的。因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商品和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员常见、最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单纯、最基本的因素,是它的经济细胞。只有从商品着手展开分析,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所以,正确选项是B.选项C和D,寓于商品交换关系中,所以不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此外,不能把资本主义仕会的社会关系,都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关系,所以选项A也不符合题意要求。

  1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 B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超额剩余价值”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超额剩余价值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多用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级剩余价值,选项B正确。但所有企业都改进技术,新技术普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所以选项A、 C、 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3.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   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    D.组织股份公司

  答案: C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本积累概念的准确确认。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资本积聚是直接通过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则是通过把若干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为一个大资本而使个别资本增大。贷本集中本身又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兼并,二是通过联合如组建股份公司。可见,正确选项是C.选项A、 B、 D均属于资本集中范围,不符合题意要求。

  lo.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售卖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答案: C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的周转时间”知识点命的一道知识判断型的试题,测试考生资本周转时间的准确认识。资本周转时间指产业资本从一定形式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等。流通时间指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产品的售卖时间。所以,正确选项是C.选项A、 B、D只是周转时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不正确。

  15.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解析:这是根据1991年考试大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知识点命的一道知识判断型试题,测试考生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乎街内涵的准确认知。社会总供给,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指社会上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提供的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指社会上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要实现的是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和B,只是部分产品(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选项C不是供求之间的平衡,均不符合题意要求。这道题是文科(第15题)和理科(第15题)的通用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水平的差异。

  16.第一次出现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 《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  D.《法兰西内战》

  答案: C解析:这是一道科学社会主义的试题,测试考生对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的认识。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实行社会主义前提的思想,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阐明。但是《宣言》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1848年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欧洲。法国革命走在整个欧洲的前列。法国的工人阶级在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中,刻下了自己的烙印。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法国革命特别是法国工人在六月起义中的经验教训,得出一条真理,这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以革命的暴力粉碎反革命的暴力,就必须“由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取而代之,这个口号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它载之于1851年发表的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因此, C项是正确项。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无产阶级政权思想的表述,但没有形成精确的概念。1871年写作的《法兰西内战》一书,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已是相当成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 B、 D都是干扰项。

  考生多误以为B是正确项,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最早出现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这是误解。

  二、下列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人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 (每一小题2分,共24分)

  1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侵略军在东北蓄意制造的挑衅事件有:

  A.中东路事件

  B.万宝山事件

  C.中村大尉事件

  D.皇姑屯事件

  E.张北事件

  答案: B、 C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事。考查内容是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为寻找侵华战争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挑衅事件。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的再认某些社会历史现象。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一系列借口,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制造的挑衅事件有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目的是为其增兵东北、独占满蒙作铺垫。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项和C项。

  A项“中东路事件”不是日军侵华制造的事件,而是南京政府于1929年为反对苏联而指使东北地方当局挑起的。 D项“皇姑屯事件”和E项“张北事件”尽管都是日军制造的,但前者发生于1928年,目的是为了杀害张作霖;后者发生于1935年,属华北事变的一部分,目的是为控制华北地区寻找借口。所以,这三个选择项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8.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有: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忻口会战

  E.武汉会战

  答案: A、 C、 D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打击日军的战役。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

  本题中的5个备选项都是抗战初级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战役,但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进行的战役。因此,考生必须根据这一限定条件选择正确答案。

  抗战初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军,主要战役有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和忻口战役。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则是国民党军队在其统治区城内单独进行的对日战役。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由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有A、 C、 D三项。

  19.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有: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政策》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E.《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D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毛泽东在他的什么著作中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党在历史上的某些政策,并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重要著作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重要著作中。对于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材中均作了较详尽和明确的阐述,贯穿于整个革命史教材之中,更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考生理应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的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极其重要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政策》、《新民主主义论》均为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所写的著作,其内容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策略的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尽管也是写于建国前夕的,但其内容是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基本政策。由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只有D项。

  在此,必须提醒考生一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一些重要著作应多加注意,因为这是政治理论考试中革命史试题的重要考点,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曾以不同题型多次出现。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井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持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答案: C、 D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如果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学得扎实,就应知道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 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 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 C项和D项都是正确的。

  2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 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答案:B、 D、 E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规律问题。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首先把错误的C项加以排除。人类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人类劳动的动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所以, A项是错误的。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阶段,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解决阶级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项是正确的。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重的巨大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起到杠杆的作用。E项是正确的。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不断地给统治阶级以这样那样的打击,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被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 B项也是正确的。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E.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 A、 B、 C、D、E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论。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的标志。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 A、 B、 C、 D、 E项都是正确的。

  23.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E.商业利润的来源

  答案: A、 B、,C、 D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有关资本有机构成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马克思有机构成学说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资本有机构成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趋势,即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地日益减少。这样的结果减少了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会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更快。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这将促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而且,随着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的相对额减少,利润率有下降趋势。所以,选项A、 B、 C、 D均正确。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历生产的剩余价值,与资本有机构成无关,所以不正确。

  24.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A.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 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答案: A、C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的准确确认。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所以,选项A、 C正确。选项B、D、E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25.社会总产品是指: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B.当年历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

  D.生产过程中消耗冰砖一道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答案: B、C、D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社会总产品”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社会总产品含义的理解和掌握。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在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从实物形式看,社会总产品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构成。从价值形式看,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即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即物质生产部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所以,正确选项是B、 C、 D.选项A和E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即净产值的不同说法,均不符合题意要求。这道题是文科(第25题)和理科(第27题)通用的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水平的差异。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友党

  D.反对党

  E.在野党

  答案: A、 C解析:本题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现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民主政治的试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

  在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友党,而不是反对党、在野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各党派民主合作、政治协商,共同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本题A、 C是正确项, B、 D、 E是干扰项。

  27.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

  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D.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D.“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E.党的建设是无产阶级斗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答案:A、 B、 C、 D解析:本题原属科学社会主义,现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关社会主义的试题。考查考生对无产阶级革命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的实际经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作出重要发展。

  第一,提出工农联盟的理论;第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不断革命的口号。 A、 B、 C、 D是正确项, E项是干扰项。关于建设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胜利有首要条件,是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之后,才明确提出来的。本题应予排除。

  28.下列国家,1990年与我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的有:

  A.马绍尔群岛

  B.沙特阿拉伯

  C.新加坡

  D.文莱

  E.印度尼西亚

  答案: A、 B、 C、 E解析:本题属于时事政策题。是一般的国际知识常识。这说明我们需要关心时事,留心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1990年是我国同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有较重大发展的一年,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宣布制裁的情况下,第三世界的国家勇于同我们恢复和建立友好关系。

  三、简答题(每一小题4分,共8分)针对题意给予回答,并作简要说明。

  29.简述美国出兵海湾地区的战略意图。

  答案要点:

  恢复科威特主权,保护阿拉伯不受侵犯,维护美国在中东的传统利益;(1分)

  消灭萨达姆政权;(1分)

  争夺海湾油田控制权,保持西方能源生命线;(1分)

  排挤苏联在中东的势力,确保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1分)

  解析:本题属于时事政策题。最关键的是争夺海湾是有的控制权;排挤苏联在中东的势力,确保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只要答上这两条,即可得较好的分。

  30.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分)

  《决定》的贯彻将有利于逐步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恢复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相作风;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对于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3分)

  解析:本题属于时事政策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保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时期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辨析题(每一小题4分,共12分)辨别和简要分析下列各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该题不给分。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案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分)

  195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2分)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间和条件问题。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但并没有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建国后的头三年,党继续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制度而奋斗。待这一任务完成后,党才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总路线;接着,从1953―1956年开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基本完成,才标志着社会制度转变的实现。

  有些考生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的,是因为不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前提条件,使过渡成为可能,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后才能实现。这说明,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等问题,有些考生并不十分清楚。

  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2分)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之和大于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1分)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基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1分)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唯物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范畴同整体和部分范畴的区别。因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整体包含部分,易于形成逻辑地推论出,普遍性就是整体,特殊性就是部分,就简单地判断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等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该题的难点是真正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层次关系的两对不同的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发展,表明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正在消失。

  答案要点:

  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局面,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存在,无产阶级没有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1分)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存在,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趋势也未改变。(1分)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状态和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并未消失,帝国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新形式下继续发展。(1分)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它所固有的矛盾就决不会消失。 (1分)

  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有关内容命的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用以评析所给命题的能力。这道辨析题包括两个部分,前半句是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状况。后半句是所给的要求辨析的命题。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回答:二次大战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地说,呈现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局面。然后,简要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三大矛盾: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制度,因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现代资本主义还是一种世界体系,既存在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予盾中既斗争又联合的局面,又存在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垄断资本推行新殖民主义而造成的矛盾的加深。总之,垄断资本在国内和国际经济领域的统治,决定现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但不会消失,而且正在深化和扩展。

  这是文科(第33题)和理科(第33题)通用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和差异。

  五、论述题,37、38任选一题,请注明题号,要求紧扣题意,论述符合逻辑。(每一小题10分,共40分]

  34.试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反对反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于巨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对其尚能抗日的方面是联合的政策,对其坚决反共的方面是斗争和孤立的政策。(2分)

  顽固派在抗日方面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其尚能抗日的方面加以联合的政策;对其暗中勾结日寇、不积极反汪反汉奸等动摇的方面。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3分)

  顽固派在反共方面也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他们尚不愿在根本上破裂国共合作的方面,加以联合的政策;在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高压政策和军事进攻的方面,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3分)

  只有这样,才能区别反共顽固派和汉奸亲日派,以分清敌友,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

  解析: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执行的针对反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的内容与意义。命题的意图是要求考生运用有关原理,认识、分析或评价某些政策,还要求考生准确恰当地使用革命史理论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回答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反对应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的内容,二是这一政策的意义。

  考生在回答第一方面的问题时,首先,应从总的方面概括说明党所执行的革命两面政策是什么,井指出它们各自的针对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于反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这就是这一政策的总概括;对其尚能抗日的方面是联合的政策,对其坚决反共的方面是斗争和孤立的政策,这就是这一政策的针对性。其次,考生还必须对顽固派的两面性予以进一步分析,指出其在抗日方面和反共方面都具有两面性,同时,对其在每一方面的两面性党也分别执行了革命两面政策。这样,即有总括又有分述,就能比较完整地回答党所执行的革命两面政策的具体内容了。

  在回答第二方面即党执行这一政策的意义时,答案就比较简单了。考生只要指出其作用即可:只有这样,才能区别反共顽固派和亲日汉奸派,以分清敌友,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对而言,本题回答起来是较容易的,只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论述得不够细致、深入,没有对反共顽固派在抗日和反共两方面的两面性分开说明,也没有能对党在这两方面所执行的革命两面政策予以分述,因而导致失分。这是考生在回答试题时必须予以注意的。

  ‘5.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3分)

  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4分)

  上述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3分)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两部分的结合,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理,着重于要求考生讲清楚认识论原理和群众路线原理的一致性,首先要从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生动体现的总体上说明二者的一致性;其次要从主体、过程、发展、目的四个方面深入地论述二者的有机统一;最后要阐述认识论和群众路线一致性原理对于正确决策的重要指导意义,正确决策就是运用群众路线的决策,认决策的目的、过程、实施的系统中更深入地论述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其重要意义。该题是综合应用的类型,考生必须准确地、完整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前后贯通,灵活运用,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答好。一般考生均能得分,不会完全失分,但得高分难。

  36.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兼评“私有化是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答案要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一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种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相背离的“改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化。(2分)

  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4分)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私有化是改革根本出路”的论调,是完全错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文住。公有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造成,并非公有制本身所固有。改革就是要消除这些弊端,进一步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在中国搞私有化,只能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只能使劳动者重新被奴役、受剥削。因此。私有化绝不是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4分)

  解折: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紧密结合当时思想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命的题,用以检验考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的认识和掌握,并运用来评价所给命题的能力。‘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所谓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包括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所谓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照搬西方那一套,包括鼓吹私有化,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否则都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37.试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及其在现阶段的特点。

  答案要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1分)

  但是,由于剥削阶级的残余还存在;历史上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在现实条件下还不可能杜绝极少数反革命分子、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和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的产生;国际敌对势力将长期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渗透、颠覆、和平演变活动。(4分)因此,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1分)

  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是:

  阶级斗争集中地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会深入到政治领域,形成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中心仍然是政权问题。(2分)

  国内的阶级斗争往往是同国际范围内的斗争紧密联系的,‘是同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的。(1分)

  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到暴力冲突的程度。(1分)

  解折:本题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民主政治的试题。1999年考试大纲删除了有关内容。

  38.试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巴黎公社的失败,除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外,与公社自身的错误有关。(1分)

  公社没有乘胜进军凡尔赛,消灭反动派及其反革命武装;没有坚决镇压反动分子的反革命活动,对敌人过份宽大;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听任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支持梯也尔政府,对农民问题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工农联盟。(4分)

  公社之所以出现上述错误,原因在于领导公社活动的是布朗基派与蒲鲁东派,他们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组织上是不统一的,造成一系列严重失误。可见,公社失败最主要的教训是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3分)

  马克思思格斯及时地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在第一国际的有关决议中,多次强调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2分)

  解析:新考试大纲已删除有关内容。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