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六大类型金融院校历史和发展现状解读 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3-05-31 19:50:36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目前信息不对称让择校问题成为考生们面临的难题。金融学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专业,志愿的填报显得尤其重要,不少考生轰轰烈烈跟风报考五道口、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学院这样的热门院校,导致录取率极低。与此同时,一些实力派的学校躲在深闺人未识而报考人数偏少,需要通过调剂来完成录取名额。许多考生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残缺不全的信息草率决策,导致代价沉重,或者不幸成为高分落榜生,或者千辛万苦考取的学校却不适合自己。 >>>经济学名校考研指导

>>>2014考研院校报考指南

  不同类型院校的金融学发展有不同的渊源,通过对它们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比较,跨考考研经济学教研室老师比较系统地分析出这些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根据这一特点,把金融学硕士点分成以下八类。
  一、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
  总体概貌
  中国的金融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货币银行学比其他方向更具实力。中国传统的金融业基本上就是银行业,所以原附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学生的就业还是金融学科的交流都与银行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银行高层就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如果成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其潜在的意义不言自明。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的附属院校有优势也有弱点。这类院校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都围绕银行展开,然而现代金融是以金融市场为核心,金融机构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主体,这就限制了这类院校与现代金融的接轨,但是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和转轨,这些院校扬长避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西南财经大学
  推荐理由:国家级重点学科,西部地区经济学术交流中心,设有国内唯一获准以"中国"冠名的金融学科研究机构--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专业特色:中国金融中心作为教育部的改革示范基地,中心的硕士生都参加导师的课题组;西南财经大学银行学的研究在全国十分突出。此外,电子商务学院开设的金融电子化十分有特色。
  师资科研:曾先后在该学科长期任教的著名专家有建国后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信用理论专著的作者彭迪先教授、何高著教授,以及留法博士梅远谋教授、留英学者程英琦教授、温嗣芳教授、柯瑞麒教授、汪桂馨教授等。
  就业状况:毕业生多在南方就业,发展后劲很足,不少毕业生成为了业界高管。
  2.西安交通大学
  推荐理由:全国重点大学,211名校,科研实力强劲。
  专业特色: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系之一。金融学专业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重点专业。近年国际学术与交流活动频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及香港与台湾等地区多所著名大学建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关系。
  师资科研:经济与金融学院现有教授48人、副教授6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6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及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12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金融研究中心、保险精算考试中心。
  就业状况: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1)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2)中资与外资金融机构;(3)各级政府管理部门;(4)高校及研究机构。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