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跨考考研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22 08:00:00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2日跨考考研网研招网跨考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担任国立上海商学院教务长时,就设立了经济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设立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1980年9月,复校两年多的上海财经学院成立了经济学系。2000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式成立。

  新中国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首任院长孙冶方,老一辈经济学家姚耐、孙怀仁、王惟中、杨荫溥、胡寄窗,经济学系首任系主任张淑智,经济学院历任院长程恩富、胡景北等为经济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任院长为海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终身教授田国强。

  近年来,经济学院秉持“求实创新 打造一流”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为载体,全面开启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体制内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参照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科研改革,系统地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培养厚德博学的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高效生产力、开放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杰出人才,打造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有影响力的经济学院。

  为此,经济学院围绕“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等六项工作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改革,构建起适应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机制框架。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学院。学院通过推行助教助研制度、提供科研资助经费,以及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办公大楼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成效的不断显现,经济学院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效应、凝聚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学位办联合立项的国家重点教育改革专门项目,“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专项资金以及上海市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2006年底,“经济学创新平台”又被列入首批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从资金和政策上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从而为经济学院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经济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史学系、经济学系、数量经济学系等4个系,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7个博士专业和硕士专业,以及涵盖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数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五个专业方向等5个方向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其中,经济思想史是国家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另有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和数理经济学实验班为主体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政治经济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人,海归博士51人。现有本科生714人,硕士研究生162人,博士研究生82人。

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空间
或微信:kkkaoyan

跨考教育(粉丝18.7万)

更多
  • 魔鬼集训
  • 精英计划
  • 复试
  • 私密1对1
  • 保研
跨考精品课程推荐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