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考研历史学 必考点归纳

最后更新时间:2012-08-24 18:16:53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带着问题看书。将你认为可能考的知识点做标记,以题的型式一一列出,并认真做答,这样你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出一本试题集,在以后的几轮复习中,着重看这些问题。你也可以做一本笔记,将重点列出最后只需看笔记就可以了。
  注意:对于这一部分,复习时要注意每一朝代的新情况,并且要善于系统的归纳整理。
  一、原始社会
  生产工具:粗糙的石器到打磨的石器;木制工具;
  原始农作物的出现:水稻、粟、蔬菜等;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等牲畜的驯养等。
  二、三代的奴隶制经济
  土地制度: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诸如井田制;
  生产工具:石制工具、木制工具,青铜工具;
  商品交换:简单的交换,以物易物,或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进步
  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春秋时开始出现,到战国期间范围扩大,西汉时期基本普及,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工程:芍陂: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淮河流域。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岷江流域;郑国渠,沟通泾水与渭水,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的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出现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有新发展。
  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品丰富,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一些商人富比王侯;出现不少商业中心,人口繁多。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阶级力量也产生了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阶级与原有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各国纷纷掀起旨在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变法。诸如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促使封建制度终于确立下来。
  四、秦汉的经济
  1、秦朝经济措施:
  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2、汉代的编户齐民:
  (1)背景:汉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众多。
  (2)目的:为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并拥有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控制和剥削)。
  3、汉武帝时期财政的改革
  (1)盐铁官营;(2)算缗、告缗;(3)改革币制,实行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4)均输、平准。
  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中心南移是古代经济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大家系统整理一下:三国-东晋-南朝-唐代-宋)
  (一)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农业开发
  江南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发展。地域开发的范围渐次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一步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开发的原因及其有利条件:
  北民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稳定:战乱较少,提供了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民族融合:相互学习,生产互补;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人民勤劳:南北人民共同辛勤劳动;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的成就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
  江南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2、江南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纺织业;制瓷业;造纸术;商业经济中心形成。
  (二)均田制
  关于古代的田制问题也需要系统的整理,比较记忆:
  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晋代占田制-北魏均田制-隋唐均田制等。同样,赋税制也可以系统整理一下:夏商周的贡赋制-春秋战国的初税亩、履亩而税等-汉代的30税1、15税1等-西晋的占田制与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等。
  六、隋唐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租庸调制
  1、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2、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但负担数量轻、服役时间短。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庸。"纳绢代役"是隋朝在服役方面的最重大的改革。以庸代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3、唐朝在隋朝租调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实施租庸调制的原因:唐初经济衰败,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5、影响与作用: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减轻,纳绢代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土地大量开垦;由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争取了大量原来在豪强地主控制下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扩大了税源与兵源,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总之,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富强起来。
  (二)两税法
  1、目的:为解决财政困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唐朝的统治。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了两税法。
  2、主要内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3、意义:统一了税制,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变了标准,"以资产为主,不以丁身为主",以资产税代替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制,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扩大税源,贵族、地主、商人都要交税,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在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的前提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遏制了官吏的盘剥;过渡了形式,两税法征收资产税,不仅使农民能够较自由地支配自己,也使得古代地租形式开始从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局限性:两税法征收资产税,这就承认了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虽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但使土地兼并愈加严重;两税法的实行直接影响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大地主千方百计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唐朝统治日渐衰败。
  (三)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1、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前期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比较畅通;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前代的基础。
  2、农业
  (1)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水稻产量提高。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大运河的开凿,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
  (1)产地分布广:丝织业,瓷窑,铁的产地。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3)分工细,品种繁多。
  (4)技艺水平高,并融入了外来生产技艺。
  4、商业和城市
  (1)交通发达:陆路交通和水路运输都很发达,南方众多的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
  (2)统一货币:隋仍铸五铢钱;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3)市场发达: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4)经商人数众多。
  (5)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七、宋代的经济★★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经济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反抗活动遍及中原各地。
  3、冗官、冗兵、冗费:到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军事方面:保甲法,将兵法。
  (3)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2、变法的成效: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但是用人不当,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又遭到大地主的发对,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八、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税。
  性质:封建赋役制度的一个调整,实质上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度好转。但是,实行不久就因为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停止了。
  影响与意义: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逐渐向一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赋役征银的办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摊丁入亩: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主要内容: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与意义: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使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国家不再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人身自由,隐瞒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对工商业的繁荣有积极意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明代引进了玉米、甘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棉花在江南、江北普遍种植,蚕桑、茶叶、油料等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推广和扩大。
  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
  (三)手工业
  1、生产工具的革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
  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
  3、生产分工更细密。
  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5、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四)商业
  1、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等几十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影响: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前提
  (五)资本主义萌芽
  1、局部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棉纺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一、历史方面的有利条件:早在南宋时,南方就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社会方面的有利条件: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
  第三、自然、地理方面的有利条件:气候、水利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
  2、具体情况:机户―早期资本家;机房―工场;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表明封建制度在经济上开始走向衰落。
  3、缓慢发展:
  发展缓慢:缓慢是指相对于西欧,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至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发展的情况: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地区变广。
  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具体原因是农民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更多的商品;地主和商人将慊赚的钱大量买房买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关卡众多,对商品征收重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传统重农抑商等政策下,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六)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
  1、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处与国外进行贸易。
  2、原因: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保守落后。
  3、评价:具有一定的捍卫民族利益的积极作用。但以消极作用更大,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精读考点,不能有漏掉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