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增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2 16:10:49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B.“五个统筹”

  C.坚持以人为本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以人为本      D.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是

  A.落实科学发展观   B.“五个统筹”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4.“五个统筹”的根本出发点是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保持政治社会稳定

  C.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五个统筹”的主题是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协凋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

  A.全面的发展  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  D.综合的发展

  2.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

  A.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

  B.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把促进入的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

  D.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

  3.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是指

  A.人的全面发展         B.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C.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  D.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4.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A.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B.人与入的全面协调发展

  C.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  D.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辨析题

  1.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修正和调整。

  2.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发展观。

  四、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据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约为1.89亿,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大约占14.5%。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约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师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质的人才越是匮乏,占人口的比例只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二、四名。

  材料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造就亿万人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请回答:

  (1)材料I反映我国人才存在哪些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2.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5.如何理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6.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A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

  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惟一目的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需要。同时,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也只有以人为本,依靠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什么“经济至上主义”,“经济至上主义”是见物不见人,为经济增长而增长,既与以人为本相对立,也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和宗旨。

  2.「答案要点」(1)要注意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偏向,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宗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后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把人作为物来对待,甚至凌驾在人的价值以上,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如马克思批判过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但是也出现过某种程度的以物为本的偏向,如为政绩只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生产而不顾人的安危健康,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等,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背离的。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间的矛盾,又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2)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人才强国战略是基于中国国情、党的使命和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首先,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次,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获得长远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领导人才。

  (3)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普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2.「答案要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2003年以来抗击非典的斗争,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我们过去常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对的,但这个提法还不全面,实际上还应包括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些方面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全面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内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长期物资短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神茧开放以来。我旧纤济高速发肤,亿淌足人民物质‘[:活的需要方向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长期物资短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特别重视经济发展,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国发展阶段有了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3.「答案要点」(1)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因此,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已经解决了;现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2)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答案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6)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5.「答案要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般规律,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把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指导原则,也表明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信用交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是市场常态,为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企业间相互赊销赊欠、银行贷款、个人信用消费等各种信用交易方式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信用交易方式逐步替代传统的“―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交易形式。信用交易的普遍化,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从而使市场规模因此成倍扩大。信用关系的出现和信用:要求的迅速增长,要求有相应的信用服务体系和保护当事人利益的信用制度。讲究信用。已经成为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准则。严守信用,确保各种合同关系的如期履行,成为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讲信用、守信用的前提下。市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不少国家都在致力于完善信用制度、信用体系和信用工具的创新,以促进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

  第二。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规范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道德观念,是建立良好经济秩序的前提。只有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行为准则,才能形成良好市场秩序的社会墓础。明确产权归属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失信行为,表明在我国诚信与否已不是单纯道德问题。深层次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清、保护不力。这导致市场交易主休没有承担市场交易行为的责任和风险的墓础。信用制度不健全。大量企业和个人不以失信为耻反以为荣,失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或承担的成本很低,必然导致失信现象普遍存在,失信程度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大量贷款成为呆坏账,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市场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以法律为保障的。法律制度明确了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违反法律的后果,因此是最为规范、最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秩序形态。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权益,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各市场主体才可能自觉守信,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创造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在没有信用制度的条件下,交易者为了避免利益受到伤害,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查证交易对方的信誉,结果加大了交易成本。而以次充好、假冒、欺诈、逃废债、恶意违约的一方。却会得到非法利益,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状况是与公平竞争不相容的。只有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保证交易各方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适应国内外市场融合度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融合度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必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其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一项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任务。没有完备的信用制度,信用秩序混乱,国内外投资者在扩大投资和发展贸易上就会缺乏安全感,影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国内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意识,信用等级低;在境外投资中,增加了境外融资成本,影响了竞争力。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也需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6.「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十六大精神提出,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在总结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总体构想的要点是:一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建立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地方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地区性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调节地方经济活动。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从1994年起对计划、财政、金融、财税、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1994年至1996年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以及1997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成功实践证明,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种宏观调控体系是正确的。十六大指出,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这次《决定》继续强调,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明确指出,重点在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

  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具有独立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在宏观调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计划是在党中央指导、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制定的,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总方针、总政策,具有总体指导、综合协调的功能。列入国家计划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经过综合协调的,是实现国家计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手段。国家计划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和紧缩的运用进行综合协调,使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财政收支和赤字以及国债规模相协调:因此,国家计划的实现,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也受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约。

  财政政策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财政再分配,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再通过财政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资金保证。二是收入分配功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财政手段调整社会成员间、地区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三是稳定经济的功能。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完善预算、税收、国债、收入分配、贴息补助、转移支付等多种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有效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金融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包括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等,对金融运行进行调控,以达到规范金融秩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总称。其中货币政策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把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首要的、直接的目标,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需要经过三个基本传导环节,一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二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三是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总供求、价格总水平、就业率等。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到发挥作用时间长短,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缩短时滞。

  总之,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要贯穿于宏观调控的全过程。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中,都要重视相互协调。国家计划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财政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要根据计划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形势变化后需要调整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制约,按规定程序,与财政,金融,商贸等部门协商后,报全国人大审议。

?岳华亭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