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与2012考研政治大纲马原学科变化对比(跨考)

最后更新时间:2012-09-14 16:26:2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已经发布,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第一时间为2013的考研学子解读新大纲。我们发现考研大纲变化并不大,形势与政策考查的时间保持了2012年大纲中的变化(2013年考查的时间是:2012年1月-2012年12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共有14个知识点,与2011年相比无任何变化。考生往往是在后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同学们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留下充分的复习空间。应对研究生考试这一高学历的选拔考试,对考试的范围与考查方向的把握以及具备相应的应试能力至关重要。跨考教育先给各位考生带来马原学科所考查知识范围的具体对比。

 
  章节 2012年大纲 2013年大纲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无变化。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本章两处变化:增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一个考点;将“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修改为“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本章四处变化:增加“自由与必然”一个考点;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修改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修改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修改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本章两处变化: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修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将“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修改为“阶级斗争的作用”。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本章五处变化:删除“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删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两个考点。将“剩余价值的含义”修改为“剩余价值的实质”;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修改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将“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整合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本章一处变化:将“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修改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及其后果”。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果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本章无变化。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本章无变化。
考点分析见《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及《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