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名师指导: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3-04-25 21:56:5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①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其一,由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其次,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使猿手转变成人手,使猿脑转变成人脑。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丰富着人的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本身也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②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意识离不开人脑,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表现之一。

  ③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本身并不能派生出意识的内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坚持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观点,必须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其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预见性。在这里,具体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其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二是,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其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其一,意识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中遵循客观规律。其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其三,要联系地看问题,充分地考虑到被改造事物所处的环境。

  ④在意识能动性的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唯心主义则夸大意识能动性,主张意识决定一切,派生一切。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械电子元件接收、加工和传输人工化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智力功能的机器,其本质是思维模拟。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