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毛中特:要点归纳(九)

最后更新时间:2013-04-27 16:40:00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①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国营、合作社经济;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非社会主义因素: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小商品经济;④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备的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保护和发展;国营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

  ③国际因素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和阵营的强大以及苏联的支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其基本特征是:

  (1)经济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但是,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仍然面广量大,在社会经济总量上战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之初,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因为:首先,当时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存在并参加政权;最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3)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2)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和矛盾。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