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课-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考点梳理三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2-05-10 18:56:00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第三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一、《民报》的创刊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通过。但不久该刊被查禁,因此同盟会决定另办一份机关报,这就是《民报》。

  《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1905年创刊于日本东京,是一个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陈天华等。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它共出26期,1910年停刊。

  办刊宗旨:

  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宣传内容:

  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介绍。

  影响及意义:

  《民报》的出版与宣传活动,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与此同时,它也日益受到清廷的嫉恨和日本政府的关注。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906年,《民报》第3期以《号外》的形式,公布了胡汉民撰写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将二者的重大分歧问题归纳为12条,宣布从第4期起分类辩驳。

  ㈠时间:1906-1907

  ㈡实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

  ㈢双方主将:

  《民报》:汪精卫、章太炎、孙中山

  《新民丛报》:梁启超

  ㈣《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

  1.内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2.结果:

  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为时一年半,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和《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则势单力薄,只有梁启超一人孤军奋战。

  3.论战的意义:

  a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b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c 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

  香港:《中国日报》(革命派)——《商报》(保皇派);

  檀香山:《自有新报》——《新中国报》;

  温哥华:《大汉日报》——《日新报》;

  旧金山:《美洲少年》——《世界报》;

  新加坡:《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报》等

  三、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