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择校择专业正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2 23:40:24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是我国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促进地震科学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服务。

  地震预测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6人。现有研究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在学硕士生46人,博士生14人。

  二十多年来,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1项;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从2002年进入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45篇,EI收录论文51篇);在地震预测的理论与实践和测震仪器的研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研究所与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保持着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地震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招收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的高级科研人才。

  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是以多学科交叉渗透为特点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均有广泛的研究方向,并分别以现代地壳运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的地质环境条件,地震活动性,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提供的各种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全方位探索和揭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和预测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形成了新构造与地震构造、数字地震学、地震及灾害预测、GPS及空间技术以及地震观测技术等优势学科及相应的研究领域和一流的专家群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我所正在建设和发展有特色的地震预测学科。

  1.培养目标

  我所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2.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者(大专毕业生需工作两年以上)。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应届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同意,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

  3.报名日期

  报名日期请参照当年本省、市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招生通知。

  4.报名手续

  报名手续请参照当年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5.招生名额

  2008年计划招生:固体地球物理学15人、构造地质学7人。

  6.学习年限

  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半至3年。

  7.待遇

  本所研究生每月享受1000元左右的奖学金,享有与本所职工相同的出差待遇和节假日部分补贴等。在学习期间的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毕业生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非定向硕士生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择优录用。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