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择校择专业正文

王文采,我心中的大师—记我和王文采院士的三次亲密接触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0-04-22 12:09:29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导师素描】
        王文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1926年6月5日,籍贯山东济南,研究领域为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从事植物学研究50多年。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10部,荣获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中科院等部门多项奖励。 

        我是200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后才听说王文采院士的(我可能比较孤陋寡闻),即使我有幸与王先生同在一个单位,但平时却并不能经常见到王先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工作太忙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王先生和我日常的科研生活轨迹(我所见的王先生经常在植物标本馆里看标本)不太一样。听熟悉的师兄说,王先生人很好,特别和蔼,师兄有一次没地方住,王先生就把自己家里空房让给他住,师兄还说王先生写拉丁文又快又准,他可以用拉丁文写分类学的文章而不用修改。师兄越是这样说,我越是盼望着能够亲见王先生,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学术造诣。 

        第一次印象:造诣深厚,记忆非凡 
        我认出王先生是在2006年,那次还是我对比照片才认出来的。王先生看上去是一个和善而沉稳的老人,穿着黑色的便装,在和标本馆大厅里的一个人说标本的事情,直觉告诉我,这个看起来平凡其实并不平凡的人就是王文采院士!只是匆匆的一瞥,王先生已经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如此,我期盼着能和王先生面对面的交流。我知道王先生年事虽高,但他平素却常在标本馆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标本馆看见了王先生,他在那里静静地看标本,好象有点赶时间,看一会就停下来看表,开始我心存顾虑,不敢去打搅他的工作。后来我发现一份植物标本上有一个不认识的字,我再也按捺不住了,径直向王先生走去。我把标本交给王先生:“王先生,标本上的这个字我不认识,您能告诉我么?”王先生放下手里的工作,看着我手里的标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湖北省,团 凤”,接着对我说,“团凤是一个镇,在湖北黄冈县,湖北西北部”。我立刻惊呆了:王先生快80岁了,他居然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就连中国的一个小镇,他都能记得如此清楚。见我一连惊讶,王先生接着说:“这个种是个亚种”,我又一下子震惊了:即使是那些事先没有研究过的标本,他也能在几秒种内说出该物种就是亚种。

        既然那么难得与王先生见一次面,我要趁这个机会好好请教他,没想到王先生对于我的疑问都都解答,而且回答还一语中的,非常透彻明白,让我茅塞顿开。如我问王先生“变种和亚种的区别是什么?”王先生娓娓道来:“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类群在地理分布上是相离的就是变种,在地理分布上是包含关系的就是亚种”,这个回答让留在我心里3年多的"痼瘤"打开了。通过这次接触,我发现王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学者,与他谈话我没有任何压力,而他也没有一点架子。 

        第二次印象:不务虚名,提携后辈 

        2006年秋,研究所要创办一份报纸,当时我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创办伊始, 为了扩大该报的社会影响力,我决定找所里的领导或者院士题写贺词或报名字。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找王先生题写。

        一天,我从复印室出来正好看见王先生走进办公室,我立刻迎上去,向王先生说明来由。又一次另我没想到的是,王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跟着走进大约15平方米的办公室,我很惊讶办公室的简陋和整洁,左边是一个长长的书架,右下角是他的办公桌和一张椅子,除了一张沙发外,没有其他任何摆设。当我简单的向王先生说了我们报纸的办刊内容,他皱了皱眉头,和蔼地说道:“我做了15年的Clematis(植物属名,毛茛科铁线莲属)研究,现在脑海里一片空白,很难写出什么东西来,与其你等我把东西写出来,不如你还是找其他人吧。”我看王先生一脸难色,只好作罢,后来我才了解到王先生为人特别低调谦逊,是他自己不肯留虚名而已。我还听说在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前几年,因为不堪烦琐的开会和应酬,他还曾提出拿去院士的头衔。其实,王先生是一门心思全部用在学术上,他更喜欢平凡宁静的学术生活,不在乎自己的得失。 

        虽然王先生拒绝了我的要求,但他还他关切地问我是研究什么植物,我告诉他研究大血藤,他立刻蹦出这样一句话:“这个属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华东和华南一带,在越南、老挝也有零星的分布”。通过上次的接触,我已经知道王先生对植物方面的知识是倒背如流,只是没想到他思维如此清晰敏捷,看不出来上了年纪,我们谈话从来不需要我重复,一次他就已经知道明了我的意思,然后给出精辟的回答。接着,王先生还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大血藤属主要分布在中国,可是中国的植物分类学晚了国外好几百年,很多即使是自己国家的东西也是外国人先发表的,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但是因为起步晚,现在在这个领域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明白王先生的意思是勉励我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让我颇感触。半小时的谈话是愉快而受益的,我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第三次印象:温文尔雅,大师风范
        第三次和王先生接触是他受邀给研究生上课。回想起那次上课,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为过,王先生8点半开始讲课,可是早在8点钟,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等到王先生正式开始讲课,报告厅的过道里、后面的空闲地都已经塞满了人,这次来听报告的不光有研究生,还有很多老师,甚至研究所里的行政的领导也来听王先生讲课。王先生讲的内容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史随谈》,语气舒缓,循循善诱,每讲一点就往黑板上写一点,每逢有很多细节的地方他就缓慢下来,放缓语速等我们记笔记,他的讲课折射出他多年来严谨求实的植物分类学功底。其实,王先生也有不懂的知识,每当这时,他就谦逊地说出来,让我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王先生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用黑板板书。在现在电脑都普及的年代,王先生仍习惯板书,他讲一点就在黑板上板书一点,他的书法很工整,一笔一划,可以看出他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习惯。二是王先生的讲义是自己一笔一划手写的。植 物分类学的东西很烦琐,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漏掉重要的知识,可是王先生没有遗漏任何东西,整整三页纸都是他自己用手写下来的,没有一点潦草的痕迹。王先生身体不太好,听说他为了给我们讲好这次课,整整准备了一个暑期,我们被先生这种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务实态度所感动。王先生整整讲了3个半小时,他意犹未尽,最后还语重心长地说:“我去国外是90年代初,当时国外的图书馆基本没有关于中国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图书,这说明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植物分类学事业还是很欠缺的,年轻人要好好努力,为了国家的植物分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生有幸,此生能够认识王先生真是我的福气。现在,进入耄耋之年的王先生依旧每周来植物所一次,去标本馆看看标本,自己写写文章,回答研究生的疑问,生活得自在安然。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