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择校择专业正文

郗安民:“一根筋”的完美主义者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0-04-22 12:13:47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2007年6月,喜讯传来,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代表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亚军,书写了连续6年入围前三甲的传奇!而带队的是一位年过半百、干练而不失风度的老师——郗安民。

        【导师简介】
        郗安民,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训练中心常务副主任。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北京钢铁学院机械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日本国安川设备技研株式会社从事工厂生产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和工厂生产自动化。

        不知疲倦的“老爷子”
        2001年,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大学被邀请参加“CCTV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郗安民任带队老师。在学生竞技机器人实验室的协助下,郗安民组建了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代表队,队里是一群对机器人研究满怀激情的大四学生。就这样,一个横跨多个院系、学科的技术团队诞生了,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MEI工作室”,取“机械、电子、创意”之意。MEI这个团队在郗安民的带领下,经6年奋战,以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逐步形成了“追求完美,创新求变”的团队文化,在比赛中取得了2次冠军、3次亚军、1次季军的好成绩。

        每次比赛前,队员们都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大家互相启发,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时候,郗安民总是给学生最大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但关键时刻他又像一盏引航灯,为大家指引方向。

        从开始准备到比赛结束,历时10多个月,有些同学过年都没有回家。春节,窗外的雪冷冷清清地飘落,偌大的校园静悄悄的,然而北京科技大学MEI工作室里却热火朝天。郗安民每天都到工作室讨论进度、鼓励大家并提出新的要求。当然,实验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郗安民总会鼓励队员:“孩子们,别难过,打起精神再拼搏。遗憾痛苦算什么?揉碎了,再调和。争口气,咱们一定行!”

        郗安民经常和学生们在工作室里同吃同睡,晚上,他怕自己打呼噜影响学生们休息,总是刻意地晚睡。正是师生之间的这种无法言传的默契,让大家习惯用“老爷子”来称呼他们尊敬的郗老师。

        6年来,郗安民和学生们就这样团结在MEI工作室,相互鼓励,共同拼搏,缔造了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代表队连续6年入围前三甲的传奇。郗安民认为,一次机器人大赛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孩子们用理想和信念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而作为导师,更是要和学生一起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赢得回报。

        治学做事崇尚“一根筋”

        1991年,不惑之年的郗安民曾一度离开母校,离开祖国,作为一名访问学者远渡日本。在那段日子里,日本人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一根筋”办事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那是在1992年的8月,郗安民所在的安川电机要为广岛马自达安装一套控制设备。马自达的流水线很先进,在长达2公里的主线上,每58秒就会生产出一辆汽车。在这么快的速度下,马自达方面要求在流水线不暂停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安装和调试,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更加困难的是,日方对于安装后的调试要求——按照马自达的标准,所安装设备需连续72小时无故障运行,否则因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将由设备安装方赔偿。为此,调试方要求至少两人同时在两个急停开关旁跟踪观察,不能离开,一旦出现故障,马上停机,以最快的速度调好设备,将损失降到最低。当时,负责安装设备的只有3个人,郗安民和两位同事不得不彻夜工作,轮流休息。 

        8月的广岛,酷暑高温。在安装和调试期间,工厂的冷气不开放,工作人员的身体被包裹在密不透风的工作服中,衬衣从没干过,带铁皮的工作靴里,袜子都可以拧出水来。每次经历精神高度集中的72小时后,郗安民和同事们都会筋疲力尽,连话也说不出来。对此,郗安民和同事们没有任何怨言。调试工作持续了整整3个月,经过了4次“72小时魔鬼测试”,他们的设备最终获得了日方的通过。

        “日本人脑子不见得灵活,但总是‘一根筋’地向前走,吃得了苦,经得起挫折,不到完美的境界决不罢休。”这是郗安民在日本工作几年中对日本人工作精神的感悟。“作为公司,只要是接下来的项目,哪怕赔钱也要把它完成;作为个人,总是要把公司的每项工作做到最好才算完成任务。”日本人这种“一根筋”的完美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郗安民。回国后,郗安民给学生讲得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完美”、“一根筋”,这也是他个人遵从的治学做事的态度。

        1993年从日本回国后,郗安民感到我国的工科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材相对理论化,跟不上国际尖端科技的发展形势;其次,工科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动手能力不强。为此,郗安民在编写教材上狠下功夫,先后编写了4部教材,教材中涉及他在日本亲自做过的具体工程项目和一些超前的学术研究。教材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泛好评。

        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决定扩建机电实验室,郗安民认识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依然坚持“一根筋”、力求完美的态度,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项目,决心搞出一个像样的实验室,结束机电专业学生对具体操作看不见、摸不着的状况。随后,他和几位老师一起艰苦创业,克服经费少、时间紧的困难,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短短几年中,郗安民和同事们研制出了“多功能机器人教学实验装置”、“机电系统教学实验台”和“工业机器人综合实验工作站”等国内领先的教学实验设备,连续两届夺得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技术成果的最高奖。这个实验室也被称为“北科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称赞,这些皆是郗安民“一根筋”完美主义的成果。

        【对话导师】
        最看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求学?跨考:您带领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连续6年获得前三甲,能说说这个大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吗?
        郗安民:由于学生平时在学校实践机会不多,许多工科学生理论很强,但动手能力却很差,机器人大赛正好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平台。学院为机器人大赛组建了MEI工作室,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开拓创新的意识。实践证明MEI工作室的培养方式是成功的,学院的学生先后在“CCTV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全国性科技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求学?跨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您最看重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您一般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培养?
        郗安民:我比较看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当然,踏实稳重的治学态度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发现、挖掘、放大学习者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所以我喜欢用“发现式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即让学生抱着“体验快乐、接受挑战”的心态,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培养兴趣。

        求学?跨考:目前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怎样?您觉得他们平时应多补充哪方面的知识?
        郗安民:机械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机械行业的很多岗位都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在一起,许多企业对高学历、高能力的机械人才视若珍宝。目前,自动化的机械越来越多地取代人工操作,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在平时学习中应更多了解数控、自动化、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这对以后的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

        【研究视点】
        郗安民曾主持开发北京科技大学机电实验室的三个实验项目:“多功能机器人教学实验装置”、“机电系统教学实验台”、“工业机器人综合实验工作站”。负责近百项有关工业机器人应用及工厂生产自动化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主编《工程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原理与应用》、《机电系统原理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等论著和教材。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