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考研专业课正文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简介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9-11-29 17:01:36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27日。计算机学科的历史,追溯已久。1970年在物理系中开设了计算机专业。1975年成立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4年制学士学位学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82年成立复旦大学计算中心。1986年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点。1995年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7年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列入985计划重点支持。2001年成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2004年成立“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立“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2007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成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五十多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6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1971年开发了我国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1985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1998年提供了我国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等等。此外,在1964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602电子计算机”以后,又开发制造了709、719、413、753等一系列型号的计算机。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复旦大学在计算机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加强是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学科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一批以吴立德、施伯乐、张根度等教授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名师名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成功地完成了新老交替。教师队伍实现了年轻化、高学历化和国际化,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新的主力军。现有教职员工167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级职称49人。

        复旦大学的计算机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学研究便始终坚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50多年来,获得百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75年以来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成果21项,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结构、算法理论、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并与IBM、Intel、EMC、日立等国际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教师进行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获得多项奖励荣誉,众多一流科研论文被ICSE、ISCA、Crypto、Eurocrypt、SA、IJCAI、ICML、ICCV、ACL、SIGKDD、SIGIR、WWW、ICDE,IEEE PAMI/MM/KDE/CASVT等收录。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工作和中心工作,五十多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始终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学生。在教学方面,先后出版各类教材、著作、译作数百本,取得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如本科生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国家级3项等,培养了各层次各类别的优秀学生一万余名。在重视教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科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创实践活动,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年年获奖,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国内外知名程序设计竞赛、上海市社会实践评比等各级各类科创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五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造就了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毕业校友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精英的校友网络也成为在读学生和校友职业发展的无价资源。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虽然非常年轻,但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浑厚底蕴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将进一步整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现有力量,发挥复旦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通过理论与应用结合、学科交叉和广泛的合作与联合,坚持并发扬原始创新能力、理工结合、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的特色。争取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教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在50多年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院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涌现了一批以吴立德、施伯乐、朱传琪、张根度等教授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名师名家,同时也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授19人(均为博导),副教授38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14人。

        跨考教育独家整理收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