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跨考网择校择专业正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_跨考网

最后更新时间:2008-02-22 23:40:24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是全国公安系统的最高学府。学校创建于1948年7月,历经华北保卫干部训练班、华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央公安干部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历史时期。1984年1月,改建为全日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98年2月,与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0年11月,原交通部人民警察学校划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校现有木樨地、团河、沙河三个校区。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的方针,实行警务化管理,为全国公安政法战线先后培养、输送了13万余名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目前,学校形成了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二学位、本科、专科、高级警官培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军队保卫干部培训在内的多层次、多警种的公安教育培训体系。学科专业紧贴公安实战,具有鲜明的公安特色,初步形成了以法学和犯罪学为基础,以治安学、侦查学为主体,以公安科技和公安管理为两翼的公安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设有12个系,3个教学部;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研究方向);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研究方向);15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方向。诉讼法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校所设学科专业覆盖了治安、刑侦、经侦、禁毒、国内安全保卫、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安全防范、交通管理、公安管理、公安文秘、情报信息、涉外警务、公安法规、犯罪学、犯罪心理、法医、警务战术训练等主要公安业务工作。

  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拥有比较先进和完备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现设有刑事科学技术、模拟犯罪现场勘查、行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电子警务技术、交通管理技术等实验室和校园教学科研计算机网、警体训练馆、多功能靶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图书馆现有藏书63万余册,是国内公安类藏书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警务实践相结合,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学校共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国家级科研奖励6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198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出版刊物有《公安大学学报》、《公安教育》、《警察文摘》、《现代世界警察》、《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其中《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公安系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公安理论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学人员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余人,硕士、博士生导师130人。从公安部、科研院所及公安实战部门聘请兼职教授、副教授13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家级有特殊贡献津贴专家26人,享受部级津贴专家22人。

  学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埃及、澳大利亚、巴西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院校或组织开展了友好往来,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竭诚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公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政治条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思想品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强;未受过党纪、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无不宜做公安民警的其他原因。

  (二)年龄条件

  报考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1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或委托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

  (三)学历条件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符合报考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

  (四)身体条件

  考生既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细则的要求,还应达到以下标准:

  1、男生身高应不低于1.68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体重不轻于45公斤。左右眼裸视力,理科类专业考生不低于4.8(0.6),文科类专业考生不低于4.6(0.4)。无色盲、色弱。

  2、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3、无传染病,肝功能化验指标须在正常值范围内,无甲肝、乙肝、澳抗阳性。

  在复试时我校将按以上要求进行严格的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三、报名

  (一)报名时间: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20日;报名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综合办公室(外地考生可提供相应材料函报)。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日期内到报名点交纳报名费150元,领取有关表格、材料,按要求如实填写、填涂。学校将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一经发现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其报名资格或录取资格。

  (二)考生应在2006年3月20日前向研究生部综合办提供下列材料:

  1、填报的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

  5、硕士学位证书影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6、政治审查表。

  同等学力的考生无须提交3、4、5项材料,但须提交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我校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考生核发准考证。

  四、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的笔试科目: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申请免试)、外语(限英语)、两门业务课。

  2、考试时间:2006年4月11日至12日;考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

  (二)复试

  1、初试合格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包括业务课面试、英语测试(含听力)、体检在内的复试。

  2、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前,须加试两门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业务课程。

  五、录取

  在初试、复试成绩合格的情况下,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学制为三年。

  六、同等学力报考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一)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

  (二)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及目前从事专业相近;

  (三)提交补修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四)提交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2篇5000字以上与硕士学位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原件;

  (五)英语达到或相当于六级以上水平,并提交相应证书。

  七、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照顾政策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文件精神要求,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我校2006年拟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招收5名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研究生招生办:83903086/83903832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63432844

  刑事科学技术系:83903380法律系:83903392

  侦查系:83903360信息安全工程系:51123330

  通讯地址:

  100038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综合办公室

  电子信箱:gayz@cppsu.edu.cn

  网址:http://gd100038.top263.net或http://www.cppsu.cn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