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0-04-28 16:19:52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一门专业,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报考。2021考生已经开始进入备考阶段了,基础知识点是最先入手的知识,下面整理2021教育学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供大家参考。

  (1)职业教育的探索:

  1)1913年,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黄炎培发表重要论文《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2)1914年,黄炎培赴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考察教育;

  3)1916年,黄炎培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

  4)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5)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6)20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职业教育的目的: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上他认为,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

  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与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职业教育的方针:即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

  ① 社会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办学宗旨社会化,就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

  第二,培养目标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

  第三,学制社会化,职业学校程度和年限,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第四,办学方式社会化,聘请教员时应充分利用教育界、职业界的人才;

  第五,过程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人数、教学组织、办学方式、职业教育道德标准等方面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依据。

  ② 科学化就是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的工作包括物质和人才两大问题,它们都必须以科学方法解决或管理。

  3)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对所学的专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即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学业和工作都尽职尽责;所谓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5)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为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注: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