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备考:2014年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选择

最后更新时间:2013-05-29 14:24:34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为帮助考生复习考研专业课程,理顺考研学习的条理,跨考考研总结多年考研指导经验以及成功考研学员的亲身经历,为广大考研的同学们制定和特编此专业课复习指南,以更好地指导考生专业课学习,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希望2014年考研考生能够汲取经验,复习顺利。
  内容导读:
  教育学自从被列为统考专业后,近些年来,受到众多同学的“青睐”,报考教育学的考生人数逐年上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作为统考专业之一,应该如何来复习呢?教育学作为一种理论学科,专业基础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和教育研究方法四部分。很多考生可能认为只要在考前几个月突击背诵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教育学虽然大部分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它本身学科有着很强的学科理论体系,参考书目也很多,所以只有制定一个合理的全面的备考进度计划,按照计划复习的考生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考试资料的选择
  教育学的参考书目很多,考试的内容难以在具体的书中找到答案,尤其是教育学原理,但有一些基本的教材,一般是本学科创始人、及另学科有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人物的著作,这些学科重要人物所著的基本原理通常能够帮助你建起一个学科构架,理清整体脉络。之后的复习只要填充、完善你的知识体系就可以了。
  (一)本专业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第一版
  2.《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三版
  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第三版(选读)
  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第二版
  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第一版
  教育心理学:
  6.《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版
  教育研究方法
  7.《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或2001第12次印刷
  (二)本专业重要著作:(主要是准备复试时参考书目和一些本专业必读书目)
  1.《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第一版
  2.《课程论》钟启泉主编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第一版
  3.《教学论》裴娣娜主编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第一版
  4.《教育社会学》徐瑞,刘慧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5.《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6.《课程社会学》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第一版
  7.《课程社会学研究》吴康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8.《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一版
  二、必需的备考资料
  除了上面所列的参考书目以外,跨考考研提示在第二阶段的复习开始,备考资料将会增加,如不同版本的考试大纲,教育学考试大纲有好几个版本,最常用的有北师的、高教的、三人行等等。到第三阶段还要准备一些历年真题,进行练习演练,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认清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攻破。报考学校的指定书目(必备);历年真题;所报考学校出题老师的课堂笔记或自己编写的教材;其他辅导教材或经典教材。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