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14年312心理学统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最后更新时间:2014-10-21 16:20:07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一、单选题。

1、C,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心理学方向。

2、A,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D。延脑: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叫延髓。延脑里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4、B,此题考察大脑皮层感觉区的分布,躯体感觉在顶叶,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

5、A,α是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频率为8-13HZ。β波是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是的脑电波频率为14-30HZ,δ是在睡眠下的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6、B,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不是潜意识。

7、C,武器效应,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8、B。

9、B,行波说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10、B,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看作是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11、A,采用保守型聚焦,记忆的负担最轻。

12、C,独白言语属于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属于外部语言。

13、D,退出是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会采用的一种主动的破坏性的策略。表达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策略;忽视是很多男性会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忠诚表现为被动地去弥补出现的裂痕。

14、A,情绪唤醒实验表明,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15、C,能力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排除法。

16、D,意志是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无意识、无目的的,或不需要克服困难就能达到目的的行动,都不能体现出个体的意志。

17、D,阿希的从众实验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18、C,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敌意、竞争、性情急躁、富于上进心、有苦干精神、过分的时间紧迫感、外向、言语举止敏捷、社会适应性差。

19、B,自我,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它遵循现实的原则,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

20、D,学前期男童和女童差异最大的是游戏模式上出现了性别差异,比在其他三方面的差异大。

21、B,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22、B,霍尔—复演论。

23、A,维果茨基的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24、D,同一性混乱也称同一性弥散,是指青少年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

25、B,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对线段长度的比较判断属于晶体智力,不会下降;而感觉记忆与动作反应速度相比,感觉记忆的下降更显著。

26、B,教育心理学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主。

27、A,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28、B,固着观念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能为新信息与认知结构的联系提供切入点的具有的相关观念;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9、C,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30、B,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提出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原理概括说)。

31、D,高成就动机者不会以交往的亲疏关系选择工作伙伴,他们会选择能带来结果最优的人合作。

32、B,1860年,费希纳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33、A,波斯纳应用简述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只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4、B,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35、B,实验报告在方法部分阐述实验被试,仪器以及材料等情况。

36、A,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37、A,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

38、C

39、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验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0、D,交互作用,运用排除法。

41、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42、A,恒定刺激法的计算方法有直线内插法(S-P作图、S-Z作图),平均Z分数法(将P值转换为Z分数,这种方法比直线内插精确),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这是最为精确的方法),斯皮尔曼分配法(用次数分布计算,梯级间距够大时可用)

43、C,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可能会产生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动作误差是指被试自己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被试的动作方向不同,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估计比较刺激的反应倾向;空间误差是指视觉刺激,因刺激呈现方位不同所造成。

44、

45、D,斯柏林用部分报告法研究瞬间记忆的。

46、B,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是选择的时间。

47、A,心理旋转实验是测定反应时的实验。

48、B,哈罗德采用恒河猴作为被试进行的依恋研究证明情绪先天获得的观点。

49、B,中国心理学会于1992年已提出《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但内容较为简单。

50、B,多质多法由Campbell和Fiske(1959)提出,他们通过对多质多法的相关矩阵的分析来判断不同测量方法的汇聚效度和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区分效度。

51、D,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被测试者的百分等级表示被测试者的实际智力水平在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

52、A,由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提出。是指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53、C,以上选项中只有绩效可以作为预测效度。

54、B,NEO人格量表即大五人格量表,此项不属于投射测验。

55、B,特殊能力测验是对管理能力、运动能力、机械能力、艺术能力、音乐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测定。该类测验有利于发现特殊才能,因材施教,并能充分发挥潜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6、C,以上选项中只有T分数符合等距条件。

57、B,根据公式CP=(KP-1)/(K-1),得CP=(5x0.60-1)/(5-1)=0.5。

58、B,y是密度函数而p是概率,是由面积表示的。

59、D,变异系数,适用于比较同一团体不同属性特质观测值的离散程度。

60、D,变异系数

61、A,协方差分析将那些人为很难控制的控制因素作为协变量,并在排除协变量对观测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控制变量(可控)对观测变量的作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控制因素进行评价。

62、C,t检验适合小样本情况下两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63、C,2.58对应双尾的99%,单尾的99%应该对应的是2.33。

64、

65、D,乘法原理,分两步完成两个骰子的投掷,第一步的概率是1/6,第二步也是1/6,故出现相同的概率是1/36。

二、多选题

66、ABD,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都影响着注意的广度。

67、ACD,想象对表象的改造形式有黏合、.典型化、夸张,内化不属于。

68、BCD,测谎仪测谎通常使用的生理指标不包含血压。

69、ACD,艾森克的三维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70、ABC,ABC是毕生发展观的观点,其中C是毕生发展的元理论的观点,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倡导者认为发展是一个伴有补偿作用的选择性的优化过程。选择、优化和补偿之间的协调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任何发展领域。D是老年丧失观的观点。

71、ABD,

  (1)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和统觉团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过程表现为观念联想的过程,在这个观念联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统觉团。虽然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中没有明确地提出认知结构的概念,但其统觉团的概念表达了认知结构的意义,统觉团的实质就是认知结构。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皮亚杰的“图式”都是认知结构。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不属于认知结构。

72、BD。本题考查听觉实验中的声音掩蔽的相关知识点。

73、ABCD。本题考查注意实验的研究范式的相关知识。

74、AB.霍兰德根据其职业人格类型理论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 (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

75、ABD,误差一般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系统误差稳定影响效度,不能避免,但可以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改进实验仪器等减小;随机误差大小和方向不固定,影响信度,但是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测量改进减小;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全及总体指标之间的绝对误差。在进行抽样检查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抽样误差,因为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其结构不可能和总体完全一致。组间误差与前三个不同,是由于实验处理引起的变异。

三、简答题

 76.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参考答案】

  (1)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2)图形组织原则还有: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77.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参考答案】

  (1)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提出:能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如下七种能力:

  言语:包括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逻辑–数学: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的能力。

  空间: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运动:包括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音乐: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社交: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① 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自知: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2)后来,加德纳又继续补充了两种能力类型,包括:

  自然能力:能认识、感知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改变。

  存在: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78.简述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

  【参考答案】

  (1)学习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观上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也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过程同时发生;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则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而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则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79.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参考答案】(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3)实验设计与实施(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研究报告的撰写

  80.在一项典型的儿童前瞻性记忆实验中,先向儿童介绍一个叫嘟嘟的鼹鼠玩偶,并告诉儿童,鼹鼠嘟嘟有很多图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东西,请帮它把这些图片的名字读出来,但是嘟嘟很害怕动物(如牛,羊、猪等),如果发现了动物的图片,就把它们藏起来,请根据实验任务的描述,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中前瞻记忆的任务是什么?衡量的指标是什么?

  (2)该实验属于那种类型的前瞻记忆实验。

  【参考答案】

  (1)该实验中前瞻记忆的任务是让儿童将动物图片藏起来,衡量指标是选择动物图片的准确率。

  (2)此实验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类型。

  四、综合题(共3题,每题30分)

  81.什么是工作记忆,请分析工作记忆各成分的功能。

  【参考答案】

  (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既有从感觉记忆转来的,又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叫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2)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来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概念。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3)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

  语音环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重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情境缓冲器: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

  中央执行器: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82.下图是伍德•沃德在一项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只在考察6个月大的婴儿能否认识到实验者的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的(即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而不只是具体时间空间特征的动作)。(1)婴儿观看某种包括两个客体的事件场景(图1习惯化刺激):实验者从场景一侧伸出一只手并抓住客体a,反复重现这个动作直到婴儿习惯化;(2)然后调换两个客体的位置,并以左右平衡的顺序重现两个测验事件(图2,3)。测验事件一:实验者依然把手伸向并抓住,与步骤1相同的客体a(老客体事件)。测验事件二,实验者把手伸向并抓住另一个客体b(新客体事件)。结果发现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试依照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逻辑及其所得结果含义。

  A(球)   B(小熊)                B(小熊)    A(球)       B(小熊)    A(球)

  图一:习惯化刺激             图二:测验刺激          图三:测验刺激

  实验结论证明,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的程度。

  分析依照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的逻辑及其结果的意义。

  【说明:用文字取代图画的球和小熊。每个图从右下侧有只手伸过去,去拿A或B。选择的物品在图中用红色字体标注。】

    【答案】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法”范式: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成为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检验6个月婴儿的习惯化究竟是客体本身引起的,还是由动作引起的。

  实验逻辑:

  步骤一:一人多次反复从右下侧去拿A,使婴儿观察并习惯。

  假设:反复几次后,婴儿关注A的时间减少,注意力转移到B。(A的习惯化和B的去习惯化)

  步骤二:AB调换位置,仍从相同位置去拿A。(动作改变,客体未变)

  假设:如果习惯化的是客体的话,时间应该显著短于步骤一中对A的注视时间。如果习惯化的是动作的话,时间应该无显著差异。

  步骤三:AB位置不变,但转而选择B。(动作改变,客体改变)

  假设:如果习惯化的是客体,对小熊关注的时间比第一步看球的时间要长。(根据结论确实如此)婴儿产生的是关于客体的记忆,而不是关于动作或支撑关系的记忆。

  83.现有一项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在分析两者的关系时,有人建议用相关分析,有人建议用回归分析。

  (1)简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2)若学生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95,能否判断学习成绩的变异可用动机水平来解释?如果可以,解释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已知动机水平的平均数为38.6,标准差为21.6,学习成绩平均数为33.8,标准差为18.76,求回归方程。

 【参考答案】

  (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均为研究及度量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从广义说,相关分析包括回归分析,但严格地讲,二者有区别。

  回归分析是以数学方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而相关分析则是检验或度量这些关系的密切程度,两者相辅相成。如果通过相关分析显示出变量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则通过所求得的回归模型可获得相当准确的推算值。

  根据不同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这是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共同起点。当旨在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时,一般使用相关系数,这个过程叫相关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可能形式,找出表达它们之间依存关系的合适数学模型,并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表示这种关系形式,则叫做回归分析。

  (2)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的平方叫决定系数,决定系数表示因变量Y的变异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控制的自变量X来解释;本题中相关系数为0.95,决定系数为0.95的平方,为0.9025,则称学习成绩变异的90.25%可以由自变量学习动机来解释。

  (3)解:使用最小二乘法,设

  求得:b=0.825,a=33.8-0.825*38.6=1.951

故回归方程为: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