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政治真题看认识论的分析题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14-12-22 18:33:25
辅导课程:暑期集训 在线咨询
复习紧张,焦头烂额?逆风轻袭,来跨考秋季集训营,帮你寻方法,定方案! 了解一下>>

  一、命题总结

  (2003-34(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006-34(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007-34(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4分)

  考点归纳:①以上试题都属于解释类题型,考查(认识)出错或失败;②考点分散于认识论的两次飞跃和真理的性质,但有两个共同的突破点:客观实际和实践。

  二、模板法则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实践使主体获得客体真实可靠的内容和信息;实践提供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模式。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和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四个条件。

  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主体自身需要的认识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优途径;与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所掌握。

  (4)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真题考证

  例题1.(2003-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下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定向与定点。根据题目关键词——“相马”,答题方向优先定位于认识论,具体来说,就是认识未能指导实践,未能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但亦可通过考点“主观能动性”来说明失败的原因。

  第二步:解释原因,寻求材料支持。“按照书上”对照客观实际,犯的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错误,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违背真理“主观符合客观”的本性,亦未能做到“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势必不可能实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标准答案】

  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分)

  新大纲拔高

  伯乐之子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按照书本对照实际情况,没有将作为一般理论的《相马经》与客观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犯了教条主义错误;(2分)不从实际出发,违背了真理“主观符合客观”的本性,犯了主观主义错误。(1分)因此,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马必定失败。

  例题2.(2006-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定向与定点。题目考点非常明确——“真理的具体性”,答题考点定位清楚。

  第二步:理解材料,说明考点。真理的具体性要求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为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符合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现的。材料中庙僧只考虑了“河水东流”而忽略了石兽和河床的特点,认为石兽顺流而下,未能全面考虑客观对象涉及的各方面条件,从而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标准答案】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新大纲拔高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表明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2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现的,(1分)庙僧仅从“河水东流”这一条件出发,按照常理推断出石兽顺流而下,既未考察石兽的特点,亦未深入考察河床本身的特点,因此他的失当之处在于未能考虑到常理成立的条件性,也未能全面考察客观事物涉及的多方面条件,没有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客观事物。(1分)

  例题3.(2007-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过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4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定向与定点。结合题目第二问中的提示“认识”,题干的关键词“合理想象”的答题方向指向认识论;结合材料“谋面之前”,考点定位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第一次飞跃的两个条件”。

  第二步:归纳材料,说明考点。“谋面之前”说明“合理想象”未能立足于实践,因而缺乏关于认识对象的有效可靠的信息,同时对已收集信息的处理缺乏有效地思考和加工。

  【标准答案】

  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新大纲拔高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形成于二人谋面之前,她的认识并未立足于客观实践,(2分)“合理想象”也遗漏了关于客观对象的重要信息,(1分)同时她仅从常规观念出发,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对已有信息的处理方式缺乏说服力,(1分)因而她的“合理想象”事实上并不合理。

跨考考研课程

班型 定向班型 开班时间 高定班 标准班 课程介绍 咨询
秋季集训 冲刺班 9.10-12.20 168000 24800起 小班面授+专业课1对1+专业课定向辅导+协议加强课程(高定班)+专属规划答疑(高定班)+精细化答疑+复试资源(高定班)+复试课包(高定班)+复试指导(高定班)+复试班主任1v1服务(高定班)+复试面授密训(高定班)+复试1v1(高定班)
2023集训畅学 非定向(政英班/数政英班) 每月20日 22800起(协议班) 13800起 先行阶在线课程+基础阶在线课程+强化阶在线课程+真题阶在线课程+冲刺阶在线课程+专业课针对性一对一课程+班主任全程督学服务+全程规划体系+全程测试体系+全程精细化答疑+择校择专业能力定位体系+全年关键环节指导体系+初试加强课+初试专属服务+复试全科标准班服务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尚学硕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含本网和跨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跨考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再通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跨考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跨考网联系,电话:400-883-2220